“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就和你结婚。” 六年来,吴玉实与王兴复朝夕相对,王兴复如同一个无微不至的大哥哥般照顾着她和她的家人。此刻,她的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他深沉的爱与崇敬,又有一种随着岁月积淀而悄然萌生的男女之情,犹如春水一般温柔,却又澎湃汹涌。
今天,他和他的战友们即将离开朝鲜,踏上回国的路。她明白,这一别或许是永别,心中不禁痛如刀割。可是,她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还有年幼的妹妹需要抚养。她不能随他而去。而且,他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有规定,他不可能与当地人结婚,这一切的现实让她感到无奈和痛心。
即使没有这些规定,她也不可能跟随他走,因为战后的朝鲜政府也不允许本国姑娘与外国人结婚。对于这些复杂的条条框框,作为志愿军的王兴复显然比她更加清楚。他知道自己若选择留在朝鲜,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既要放弃祖国,也要与亲人和战友们永远告别。心中充满了无数的矛盾与困惑。
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舍得脱下这身军装,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是他一直的梦想,但一想到可能永远失去与吴玉实的相见,心里却是剧烈的痛楚。今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露了心意,而她的回应,又让他欣喜又忧伤。
战友们的建议让他决定向部队领导汇报此事,不久后,他得到了一个令他既感到兴奋又沉重的答复:只要他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就可以与吴玉实结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兴复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挣扎,他将如何抉择?
1950年10月8日,随着朝鲜战争形势愈加严峻,朝鲜政府向中国政府发出援助请求,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出征朝鲜。那年,年仅19岁的王兴复怀揣着报国杀敌的梦想,跟随队伍义无反顾地进入朝鲜战场。
到达朝鲜后,由于年纪尚轻且缺乏实战经验,王兴复并未被安排参与前线作战,而是进入了后勤部门。在与战友们被编入第四兵站后,王兴复内心虽有些失落和惋惜,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同样重要且不可或缺。后勤兵的职责是为前线战士提供物资支援,救治伤员,接待非战斗部队等一系列事务,而王兴复的第四兵站也承担着接收朝鲜人民捐赠粮食衣物并送往前线的重要任务。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一位年约十七八的朝鲜姑娘背着一只大藤筐,走到了他面前。筐里装满了为志愿军战士们准备的粮食。当他看到这位姑娘时,忍不住多看了她几眼。她的衣着简单朴素,然而她那洁净的面容和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在阳光下缓缓走来,仿佛一朵盛开的金达莱花,清新脱俗,温暖而纯洁。那一刻,王兴复的心中忽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他走上前,接过了她沉甸甸的粮筐,姑娘看到他温暖的笑容,心头顿时一阵暖意涌上。她不禁想,如果自己也能有两个哥哥从战场归来,该是多么幸福。她默默想着,心中却已悄然生出了一份深深的情愫。
她告诉王兴复,自己的名字叫吴玉实,家住附近村庄,这些粮食是她和母亲、妹妹一起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今天要把它们捐给志愿军,希望帮助战士们早日驱逐侵略者。之后,王兴复陪着她完成了捐赠登记,又将她送到驻地外面。临别时,吴玉实再次告诉他,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的两个哥哥能早日从战场平安归来。
那次短暂而深刻的相遇,成了王兴复心中无法抹去的印记。然而,接下来的三年里,由于频繁的行军和驻地更换,他再也未见到吴玉实。
随着战争的持续,王兴复的心情逐渐沉寂,他渐渐把吴玉实忘记了——忘记了她的名字,忘记了她的模样,甚至忘记了她的温暖笑容和对两个哥哥的深情思念。战火如同洪流吞噬了一切,他以为再也不会与她有交集。
然而,三年后的1954年9月,命运却让他们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