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历史记载里,诸葛亮的声誉总是盖过庞统一头;提到三国时代出色的谋士,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诸葛亮,而庞统在许多时候只是作为对卧龙的赞美时的附属提及。难道说在智者之称的卧龙与凤雏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智力的鸿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庞统之所以没有诸葛亮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源于早早离世和他对刘备阴暗面的清晰认知。或许正是对自己未来结局的预感,使得庞统在宴会上屡次劝诫好友魏延,但魏延却始终未能领会他真意,而庞统的命运,最终如他所预见的那般悲惨……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角色的相貌各异,但因外貌而错失机会的人,唯有庞士元。在与诸葛亮并称的“凤雏”之名下,庞统的上升之路可谓波折重重,首先他投奔了孙权,但孙权因其相貌丑陋,顿时对他产生了偏见,影响了心情的阴晴。
除了容貌原因外,庞统还曾质疑周瑜的能力,这让孙权觉得庞统志高于天,不愿委以重任,最终给出了“狂士”的评价。庞统在东吴求职未果,心中无奈之下,决定前往曹操的阵营寻找机会。正当鲁肃意识到庞统的才干,并考虑到东吴与刘备的对立局势,如果此时庞统投入曹营,恐怕只会自损利益,于是他急忙写下推荐信,劝庞统前往刘备那里,以期“孙、刘两家无相争斗,共同抗外敌”。
就这样,庞统带著推荐信来到了荆州。刘备本身就是个注重外貌的人,见到庞统的相貌丑陋,心中本就有些排斥,目睹他行动无礼,愈发不快,最终决定将他派到距离百里之外的耒阳县做县长,庞统一来投靠,便被冷落于边缘。赴任后,庞统整日沉迷于酒宴,张飞闻讯后怒火中烧前来询问,没想到庞统在短短一天内便将县里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当当。刘备得知后,于是迫不及待地将他召回,赋予重任,这才算是庞统的仕途得以春风得意。
三国鼎立的东汉末期,凤雏庞统归附刘备后,不遗余力地劝说主公攻占西川。刘备此人性格矫情,他心中对益州的渴望很显而易见,但又过于迷恋对于信义的执着。自古以来,刘备以仁义立身,面对曹操的残暴,他则将仁义作为根本,携民渡江便是最好的证明。庞统苦口婆心地劝导他,在政权动荡不安之际,固守仁义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光复汉室绝不能仅仅依靠仁义,战争并非请客吃饭,夺取益州后可以好好对待刘璋即可。他坚信,如果不当机立断,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庞统是个实干派,与好友魏延策划了鸿门宴的事件,但由于张任出手,此次暗杀计划未能成功,二刘紧接着破裂。庞统建议攻打蜀地的三种策略,上策为“挑选精兵直扑成都”,这计划显得过于激进,刘备对此心有畏惧;而下策则是退回荆州,推迟西川的事,听上去毫无意义;中策是设计抓捕杨怀和高沛,二人若死,涪城便可在望,涪城作为西川的咽喉之地,一旦掌控,便能直取成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
当刘备采纳庞统的攻城策略后,很快便占领了汉中要害之处——涪城。刘备意气风发,当即便举办宴会与众将士同庆,酒过三巡,刘备突然问庞统:“今日之会,是否快意?”庞统却如同浇下了一盆冷水:“以伐人之国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以城池沦陷与百姓流离为代价的欢乐盛宴,实在不是仁义之君所为。得知庞统敢于讽刺自己,刘备勃然大怒,置若罔闻地将他逐出大殿,庞统心中暗自叹息,认为自己所遇的并非明主。同样,他渐渐看透了刘备的虚假外衣,所谓的仁爱立国无非是给自己编织的人设。在这场血腥战争中,百姓苦不堪言,若仁君之名传遍四方,必将引发各地响应。
庞统的话里隐含着对魏延的暗示。庞统与魏延在荆州同属一个阵营,关系自然缠绵深厚,不然也不会和他一同谋划鸿门宴的事。然而,魏延并未能领略到其中的深意,庞统也在不久后便死于行军之途。
刘备趁势猛攻西川,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雒城,但就在此时,他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告知此次战斗凶多吉少,建议暂时罢兵。庞统怀才不遇,曾在东吴难以获得重视,初投刘备时仅得一个小小县令之职,必然心存不甘。于是进攻益州便成了他大展拳脚的最佳机会,因此没有遵从孔明的劝告,反而昼夜兼程,意气风发地行军。然而在落凤坡,庞统遭遇了刘璋的部下张任的埋伏,最终死于一片箭雨之中,他的兵马也全军覆灭,幸运的是黄忠赶到才得以逃脱一劫。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把庞统之死归咎于诸葛亮的书信,庞统认为孔明惧怕他抢在西川的功劳,故意通过信函来干扰。不解的还有刘备的处理方式,他明知庞统与诸葛亮暗中较劲,却仍然在火上浇油,让他留守古城。庞统因愤怒而兴兵,战事将至,内部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合格的领导者都会保持警觉。然而,刘备不仅未有顾忌,还将的卢马让给庞统,而《三国演义》中早已揭示,的卢马妨主乃是人尽皆知的秘密。最终,庞统在行军途中死于落凤坡,年仅36岁,可谓英才陨落。
总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如凤雏庞统般足智多谋,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正如书中开篇所提到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之中。真相究竟如何,唯有从史书的片段中,我们才能得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