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刘备的养子,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是刘备身边的骁勇将领之一。他与赵云、张飞等猛将一道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上庸之战中,他的战绩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成功占领了上庸三郡。然而,尽管刘封如此英勇,最终却在悲剧中命丧黄泉。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死竟是由他最为尊敬的义父刘备亲手赐下。刘备在下令刘封自裁后,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痛苦,常常泪流满面。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要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政局以及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刘备在死前的最后时光才意识到,诸葛亮三年前推动他赐死刘封的真正动机,而他自己也在最后的时光里悔恨不已。
我们必须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说起。诸葛亮当时提出刘封的死,主要基于两大原因。其一,刘封没有及时援救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并丧失荆州,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其二,刘封刚烈的性格使得诸葛亮担心他未来可能威胁到刘禅的帝位。于是,诸葛亮极力劝说刘备除掉刘封,强调刘封的性格和地位将成为未来的隐患。
然而,仔细分析这两大原因时,第一个原因实际上并不成立。关羽丧失荆州,不能完全怪罪刘封。事实上,当时刘封刚刚占领上庸三郡,局势尚不稳固。如果他贸然带兵前去援救关羽,不仅可能无法救下关羽,反而会使刚刚得手的三郡陷入危险,甚至失去。因此,关羽的败亡,并不完全是刘封的责任,刘备心中明了这一点,他并不会因为这点轻易处决刘封。
第二个原因则直接触动了刘备最为敏感的部分,那便是他唯一继承人刘禅的帝位问题。在刘备年轻时,他并未有亲生儿子,因此将刘封视为继承人,精心培养。然而,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备的继承人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开始意识到,刘封若继续存在,可能会对刘禅的帝位构成威胁。为了稳固刘禅的权位,刘备最终做出了让刘封自裁的决定。
然而,直到临终前一个月,刘备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终于明白了,诸葛亮当初主张赐死刘封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确保自己在蜀汉朝廷的绝对控制。诸葛亮的真正目的是通过除去刘封这个潜在的权力对手,来巩固自己在刘禅心中的地位,并最终掌握蜀汉的政权。
在刘备病重的最后时光,他做出了两项补救措施。首先,他决定提拔益州本土派的领袖李严为尚书令,并让他担任托孤大臣,负责内外军事,镇守永安。刘备的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为了制衡诸葛亮,防止他过度集权。假如刘封仍在,刘备可能会任命他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借此来平衡诸葛亮的权力。李严的提拔,无疑是刘备在临终前最后的布局,试图为刘禅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补救措施则是在临终前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刘备明言,诸葛亮的才干远超曹丕,能安国定邦,而自己儿子刘禅尚且年幼,如果刘禅不成才,诸葛亮自然可以自取其位。此番话虽然表面上是在表示对诸葛亮的信任,但实际上是试探诸葛亮是否有意篡位。如果诸葛亮真的心怀二心,刘备不妨及时采取行动。而如果诸葛亮确实忠诚,他会全力辅佐刘禅,延续刘备的梦想,完成恢复汉室的大计。
刘备的这一番权谋布局,无疑彰显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深思熟虑的远见。然而,时至今日,关于刘封的死因依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许多人认为,刘备最终为了亲生儿子的未来而牺牲了忠诚的养子刘封,实属政治权谋的无奈之举。无论如何,刘封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是一个遗憾的故事。
结语:
刘备这一代枭雄,在临终前的一个月才终于醒悟,明白当年赐死刘封的决定是由诸葛亮的权谋所促成。刘备在最后的时刻做出了一些调整,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并为刘禅的未来铺平道路。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但这一切的改变也未能阻止历史的进程。刘封,这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关注的人物,最终成为了权力博弈中的牺牲品,而刘备的英明决策也未能挽回他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