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名热衷历史的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探索历史的智慧,探讨古今中外的大势,学无止境,交友有道,君子一生,尽在其中!
1922年8月,孙中山经历了55天在永丰舰上的坚守后,终于返回上海的寓所,暂时过起了“寓公”的生活。此时,北伐军的援粤任务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落脚点——福建。这一切的背后,孙中山为什么会指示北伐军暂时退驻闽南?为何他在仅仅半年后,便重新回到广州,走上了再度征战的路?
当许崇智在赣南的进军遭遇阻碍,未能突破韶关时,孙中山果断指示北伐军撤回赣南,再策划大规模进军福建。这一决策,源于孙中山与当时的段祺瑞之间的合作关系。而福建的督军李厚基,原是皖系的重要人物,他与浙江的卢永祥关系密切,并且手下的军官如臧致平、王永泉等,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李厚基一方面欲削弱对手,一方面与段祺瑞密切联系,暗中为自己的立足之地拼搏。
李厚基以往和徐树铮的关系紧张,这源自他对徐树铮支持“孙段”联盟的反感。更有趣的是,李厚基为了从皖系中独立出来,极力投靠直系的吴佩孚,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逐步排挤了臧致平和王永泉。直至最后,李厚基不仅清除掉自己的对手,还通过吴佩孚的庇护稳固了福建的控制权。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维持太久。
王永泉本有意支持许崇智,但当局势发生变化时,他决心同许崇智联手,并且得到了段祺瑞的暗中支持。徐树铮也因此与许崇智达成了协议,计划联合进军福州,以彻底打败李厚基。许崇智深知这场战争对北伐军未来至关重要,若不成功,他的部队将陷入困境。因此,他和王永泉共同出谋划策,誓言要以福州为突破口,恢复北伐军的士气。
此时,陈炯明、吴佩孚、李厚基联手形成的“三路围攻”战略让许崇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依靠精心策划的路线绕过敌人的主力,从江西的各个方向渐进福建。9月7日,许崇智带领北伐军逐渐进入福建边界,沿途经宁化、建宁、泰宁、邵武等地,而一路行进的过程中,士气却一直低迷,士兵的疲惫不堪成为他们最大的困扰。
尽管军队困顿,许崇智依然以极大的决心和信心指挥部队推进。他深知,唯有夺取福州,北伐军的信心才能重燃,士气才能恢复,才能有机会重新振作。王永泉在这时已经做好了与李厚基决裂的准备,他劝李厚基下野的电报无疑加剧了福建局势的紧张。李厚基接到消息后,虽愤怒不已,却也只能做出反应,派遣部队加强防守。
然而,李厚基未能及时应对,许崇智与王永泉的联合攻势让他措手不及。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北伐军逐步占领了古田等战略要地,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崇智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指挥部队进攻,打破了李厚基的防线,使得福州的收复成为可能。10月13日,福州终于重回北伐军的掌控,许崇智迎来了久违的胜利。
福州的胜利不仅为北伐军带来了希望,也为孙中山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孙中山深知,福建的胜利为自己建立了稳固的立足点。他随即委任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并开始筹备进一步的战略布局。然而,许崇智的成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展开广泛的政治和军事布局,联合其他地方军阀,进一步稳固了北伐的基础。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孙中山与各军阀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尤其是沈鸿英、杨希闵等人在广州市的局势愈发紧张。随着他们对广东局势的介入,孙中山深感局面无法长久维持,特别是在他未能及时重新夺回广东之前,形势的变动也使得他在军事决策上显得异常谨慎。
尽管如此,孙中山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战略目标,他深知,若想真正实现长远的目标,必须确保广东的稳定并借助周边力量,强化东南的政治与军事联防。在长达几个月的紧张局势中,他依旧致力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最终完成了对广东的控制,并开始策划与其他派系的联合行动,力求在逐渐复杂的局势中占得先机。
总结起来,这一系列事件不仅仅是北伐军的胜利,也标志着孙中山与各派势力之间博弈的巅峰之作。许崇智的角色,成为了这场革命大潮中的关键人物,决定了北伐军能否成功的命运。
如果你对历史话题有更多兴趣,欢迎私信我,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