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社会动荡,整个天下陷入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崛起,并通过建立许多小王国进入中原地区,其中,由匈奴族石勒建立的后赵王朝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后赵的重要谋士——河北人张宾,以及他与邢台南和区张相村的紧密联系。
张宾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张瑶曾担任中山太守。张宾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广泛阅读兵法书籍,熟悉各类谋略。年轻时,他便自比张良,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初期,张宾投身中丘(今内丘县)的王帐,担任都督,然而由于能力未受到重视,最终他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职务,回乡闲居。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聪建立了赵国。彼时,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军中将领纷纷争权,欲自立为王。在此乱局中,张宾眼光独到,他看到了出身奴隶的石勒非同凡响的潜力,认为石勒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领袖。于是,他主动拜访石勒,提出愿意为其效力。
俗话说“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刚开始石勒对这个主动来投靠的书生并不感兴趣。然而,公元310年,石勒带领军队占据江汉平原,计划将其作为发展的根基。此时,张宾提出北上建议,但石勒未曾采纳,结果石勒的军队因粮草不足而被敌军击败,不得不暂时撤退,渡过汉江,占领河南的新蔡和许昌。通过此次失败,石勒终于意识到张宾的卓越智慧,明白了自己若想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必须依赖张宾的帮助。
两年后,石勒集结大军准备攻打建业(今南京),然而,北方军队在湿润的初春天气里,士兵水土不服,疾病与饥饿导致大批士兵丧命。石勒忧心忡忡,召集谋士商议对策。张宾提出,北方土地辽阔,若北上发展,比攻打建业更具潜力,且建业的敌人当前只顾自保,不会主动出兵追击。张宾建议轻装前进,丢弃辎重,确保行进过程中无后顾之忧。石勒采纳建议后,果然取得了成效。随着对北方的拓展,石勒逐渐不再四处游击,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地。
此后,张宾便成为石勒帐下最重要的谋士。随着石勒势力的扩张,石勒不得不面对北方的一大劲敌——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决定先发制人,派鲜卑段氏军团围攻襄国(今邢台市)。石勒采纳张宾的建议,挖掘了20多条地道,趁敌军攻城之际,调动精兵在城外进行反攻,最终将敌军包围,段氏大败。石勒不仅放过了鲜卑将领,还邀请他们共饮美酒结成盟友,这一策略使得王浚的势力受到了重创。
在这场胜利之后,石勒选择主动示弱,他赠送了丰厚的礼物,并写信劝王浚称帝,以此笼络王浚。巧妙的外交策略令王浚放松了警惕。公元314年3月,石勒带领大军抵达易水河边,王浚毫无防备。石勒采取迂回战术,借牛马礼物遮挡敌军视线,趁机发动攻击,击败了王浚的军队,俘虏了王浚,成功以较小的代价消除了这一威胁。由此,石勒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而这一系列精彩的军事谋略背后,都离不开张宾的计策。
公元319年,石勒在张宾和石虎的建议下,正式在襄国祭天称帝,建立赵国。后世史学家为了区分建立时间的先后,将刘聪所建立的赵国称为前赵,石勒建立的赵国则称为后赵。张宾被封为大执法,掌管朝政,地位仅次于皇帝,石勒对他极为尊重,称他为右侯,议事时总是以极高的敬意称呼他,显示出深厚的君臣情谊。
后赵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几乎涵盖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宁夏、陕西、安徽、江苏北部、山东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都城最初设在襄国,后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然而,就在石勒准备进一步扩展疆域之际,张宾因病突然倒下。公元322年,年仅42岁的张宾去世。石勒为之痛哭流涕,感慨万千,曾经哀叹:“为什么上天要让我失去他呢?为何右侯竟然如此早地离我而去?”张宾的去世,令石勒心情沉痛,尤其是在他与徐光、程暇等人讨论重大决策时,时常会提到张宾的缺席,并为无法再与他共同谋划感到遗憾。
张宾的墓地至今尚存,遗址分为两种说法。据《晋书》中的《张宾传》记载,张宾是中丘(今内丘县)人,至今在内丘县依然有他的墓葬。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顺德府志》记录了内丘铁顶墓的情况,称其为张宾墓,并详细描述了墓地的规格。墓周围以生铁浇铸防盗措施。尽管此墓建造方式独特,但周围并未出土过后赵时代的文物,考古学家推测,这座墓很可能是张宾在家乡的纪念之地。
此外,在张相村也有关于张宾的历史遗存。张相村原名白佛村,后来为了纪念张宾,改称为“张相”。张相村中有一座张宾墓,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周围曾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堆。随着时间推移,墓址在1980年代因工程建设而被深埋,但近年来,通过文物普查,专家确认了墓主为张宾。村中如今有一条名为“张宾街”的街道,街道南侧的墙上绘有描绘张宾生平的壁画。每年的庙会、集市和当地的民俗活动,也都吸引着大量游客,传承着浓厚的乡土文化。
张相村不仅因张宾而名声在外,还有特色草编工艺,近年来,随着邢台南和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草编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和六月初八,张相村的庙会也吸引了大量乡亲汇聚,展现出淳朴的乡村风情。
---
河北青年报记者郭会哲
本文原刊于《河北青年报》“发现河北”专栏,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