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帝早逝且无后,为了继续掌握朝政、实施“垂帘听政”,慈禧将年仅四岁的光绪帝扶上了皇位。光绪帝是慈禧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所生,这样一来,慈禧便能继续控制大清的实际权力。
按照大清的传统制度,皇帝年满16岁后即可亲政,而大婚是亲政的重要标志。皇帝在成年后,可以选定皇后并举行大婚,之后便可正式执政。这个制度虽有规定,但历史上也有例外。比如,康熙帝年仅14岁时便提前亲政,且他与孝诚仁皇后的婚礼后,直到除去权臣鳌拜后才真正开始掌权。
然而,光绪帝的情况与康熙帝不同。慈禧太后扶光绪上位,实际上是为了继续操控朝政。如果光绪帝大婚,慈禧则必须“撤帘还政”,这无疑是她最不愿面对的事。尽管光绪帝已16岁,慈禧依然没有挑选皇后,甚至到了光绪帝17岁时,慈禧才终于无可避免地下旨确定婚期。她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发布了懿旨:“光绪帝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典礼。”
尽管大婚的日期终于敲定,但谁将成为皇后却依然是一个谜。直到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了两道懿旨,揭晓了谜底。她决定将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静芬立为皇后,并同时封长叙之女他他拉氏为瑾嫔,另一位他他拉氏女儿则被封为珍嫔。
静芬当时已经21岁,超过了传统选秀的年龄限制(13至17岁)。慈禧如此违反规制的安排,目的显而易见,大家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缘由。而静芬的命运,也从此注定要成为慈禧权力斗争中的一颗棋子,成为大清最后一位皇太后。让我们一起回顾静芬的无奈一生,看看为何她死后能获得如此风光的葬礼。
荒谬的选秀
光绪十四年,慈禧在体和殿为光绪帝挑选皇后。选秀的方式简单而象征性:桌上摆放着玉如意和荷包,按传统,若皇帝看中某位女子,便将玉如意送到她手中;若选为妃嫔,则送荷包。在选秀过程中,慈禧太后将自己的侄女静芬安排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确保她能够脱颖而出。
光绪帝虽然明白这一切不过是走过场,但他依旧无力反抗,心知慈禧早已决定好皇后人选。选秀的过程,本应是形式上的事,但光绪却在慈禧准备将玉如意交到他的手中时,直接表示:“还是让我父亲做主吧,毕竟这是关乎婚姻的大事。”这番话显然激怒了慈禧,然而她并没有放弃,依旧要求光绪继续按照规定进行下去。
当光绪尝试将玉如意递给一位江西巡抚的女儿时,慈禧不顾太后形象,直接呵斥他:“皇帝!”光绪回头一看,慈禧用眼睛示意指向静芬,最终他不得不将玉如意塞入静芬的手中。这场选秀,也因此草草结束。最终,静芬成为了皇后,而两位他他拉氏姐妹则被封为瑾嫔与珍嫔。虽然光绪并不情愿,但他深知自己无法反抗,最终接受了这一切。
严酷的大婚之夜
光绪帝的大婚如期举行,但婚礼前夕发生了意外。正月二十五日,大雪纷飞,紫禁城突发大火,太和门被烧毁,如何恢复这座历史悠久的大门,成为当时的难题。慈禧太后没有考虑过太多,她下令赶工修建一座“假太和门”,让婚礼可以按计划进行。
大婚当天,光绪帝穿上龙袍端坐在太和殿,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拜见。婚礼按照规矩进行,但光绪帝的内心却是满满的抗拒。晚上的洞房花烛夜,光绪帝做出了让人意外的举动,他扑到隆裕怀里大哭:“姐姐,我会一直敬重你,但你看,我多么痛苦啊!”这番话透露了他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毕竟作为皇帝,他无法自主选择皇后,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迫。而且,隆裕比他年长三岁,且外貌并不出众,光绪帝对她毫无感情。即便是皇帝,也无法强迫自己去喜欢一个不情愿的人。
隆裕的孤独与无奈
隆裕入宫后的日子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风光。尽管成为了皇后,她不仅得不到光绪帝的宠爱,甚至也未能获得妃嫔们的尊敬。在宫中,她始终被视为慈禧的棋子,无法发挥任何个人意志。而光绪帝更是对她冷漠无情,将宠爱倾注于珍嫔身上。
隆裕的生活因此变得愈加孤独与痛苦。虽然她努力去适应这个宫廷的生活,但她始终无法突破自己在朝廷中的局限。她深知,自己不过是姑母慈禧手中的一个棋子。
结语:风光大葬背后的无奈与妥协
隆裕太后的死,意味着她的一生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控制力,尽管她在光绪帝去世后成为了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太后,但她依然没有获得实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被迫退位,隆裕太后同意了溥仪退位的决定,尽管她对此并不情愿。在溥仪退位后,隆裕的生活彻底陷入了悲凉,她在孤独与无助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她去世后,尽管已不再掌权,隆裕太后的葬礼却依然异常隆重。袁世凯亲自前往祭奠,各地纷纷举行追悼会,许多人前去送别这位最后的皇太后。她的葬礼虽然华丽,但却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她的一生,是一场充满妥协和牺牲的政治棋局,最终,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看着大清的灭亡,带着遗憾与无奈离开了人世。
最终,隆裕虽然在死后受到了极高的尊重与风光大葬,但她的无奈与妥协,也深深烙印在了这段历史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