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这本应是革命历史中的一大喜事,标志着红军力量的强大结合。然而,正当大家为这一胜利欢欣鼓舞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却因日益膨胀的野心,做出了令人震惊的背叛行为——分兵南下。这一决策不仅影响了整个红军的未来,也深刻改变了几个革命者的一生。这其中,四位曾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的同志,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对革命事业极为有害的选择,他们选择支持张国焘南下,背离了中央的正确路线。
那么,这四位同志到底是谁?他们在党内的地位如何?他们为何会做出如此错误的决策呢?
01 分兵决策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红一方面军终于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地区会师。这时,红一军的士兵们身着破烂、满身疲惫,战斗过后疲态尽显。而红四方面军则相对士气高昂,兵员充足,装备完好,根本没有把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放在眼里。张国焘的野心逐渐膨胀,他对党中央提出过分要求,甚至在意识到中央红军处于不利地位时,选择冒险分兵南下,毫不顾及后果,完全背离了革命路线。
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些革命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纷纷支持张国焘的决定,走上了军阀主义的道路。令人震惊的是,党内几位资历深厚、影响力巨大的高级干部,在会议上公开表示支持张国焘的南下计划。
02 何长工:一个遗憾的背叛者
在这四人当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何长工。何长工曾与毛主席有着深厚的关系,早年参与了秋收起义,并曾在井冈山时期充当过毛泽东与朱德之间的联络员,极大地促进了两位伟人的会师。他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因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几乎可视为毛泽东的嫡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曾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却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投靠张国焘的错误选择。
何长工在回忆录中自我剖析时表示,自己当时的选择完全是主观上的错误。分配到左路军后,他逐渐陷入了张国焘的死胡同。尽管他在其中经历了种种斗争和矛盾,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机会主义的误区。或许在那时,他认为中央红军的处境太过艰难,失去了翻盘的机会,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张国焘失败后,何长工离开了部队,转而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重工业部副部长。虽然他曾犯过错,但他也深刻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并为此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03 罗炳辉、邵式平、李卓然:背离道路的老同志
罗炳辉,1929年加入红军,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然而,尽管他在革命过程中表现优异,甚至曾参与过许多重要战役,他在关键时刻却选择支持张国焘的南下决定。更令人震惊的是,罗炳辉的选择几乎导致了彭绍辉的死。在红一、四混编后,彭绍辉担任了左路军30军的参谋长。在草地分兵后,彭绍辉收到叶剑英的电报,告知他红一、四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并要求他带领原红一方面军人员迅速北上返回中央。然而,在行动过程中,他们却被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扣押,彭绍辉写给朱德的信也被罗炳辉截获,并转交给了张国焘,导致张国焘非常愤怒,差点拔枪杀掉彭绍辉。所幸,经过朱德的调解,彭绍辉才得以保命。尽管如此,毛主席对罗炳辉仍表现出了宽容,给予了他重新信任,并在抗日战争期间让他主持工作,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但罗炳辉的健康状况不佳,最终因病于1946年去世。
邵式平和李卓然是两位党的早期革命者,他们的资历深厚,曾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邵式平与方志敏共同创建了闽浙赣根据地,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而李卓然,则是毛泽东的亲密朋友之一,他曾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并在毛主席被解除职务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探望。然而,即使他们曾为革命做出如此多贡献,最终也未能逃脱历史的错误选择。
三大主力会师后,邵式平离开军队,转而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黑吉辽军区副政委。建国后,邵式平被任命为江西省主席。李卓然则在红四方面军遭遇重大挫折后,曾在新疆呆过一段时间,随后随部队返回中央。新中国成立后,李卓然一直在宣传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历史的教训
历史总是如此复杂与残酷,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动因。今天的我们是否能从中抽丝剥茧,探寻出一些真相呢?正如何长工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主观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他曾参与秋收起义,身为毛泽东的亲信,却最终背离了革命的方向。或许是长期积压的矛盾,或许是对中央路线的不满,抑或是出于个人私心,他做出了有悖于全党利益的错误选择。无论原因如何,毛主席和党中央在事后对这些错误选择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展现了伟人以大局为重的胸怀与宽广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