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部微电影由B站中国银联发布,虽然时长仅为16分钟,但却令人感到震撼。它不仅展示了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而且深刻反映了汉族士兵在极度困境下的坚韧与血性,甚至比一些耗资巨额、制作精良的大片更具魅力。这段历史中的唐朝西北军,在内地主力调动后依旧坚守阵地,抗击吐蕃的猛烈进攻,生动展现了唐代汉人的钢铁意志。
一、唐代西域的复杂局势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疆域广阔,战略纵深深远,东部和中部领土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北部的蒙古高原曾是突厥的老家,名义上归唐朝管辖,但实际情况却是回纥大肆活动,使得该地区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唐朝的西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西域的疆域广阔,问题纷杂。以敦煌为界,敦煌以西的土地被唐朝严格控制,并称之为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
唐朝中央对西域的掌控曾较为稳固。唐太宗时期,唐朝在天山南部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而武则天时期,天山北部也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玄宗时更是将这两个都护府升级为节度使,派驻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四国,以确保西域的稳定和唐朝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然而,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复杂,面临四方敌国的威胁,西域的安全形势始终不容小觑。河西走廊则成为了唐朝通向西域的唯一生命线。尽管这个狭长的地带极为脆弱,但对于保持唐朝与西域的联系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唐玄宗设立了河西节度使,治所设在凉州,驻兵7.2万人,暂时让西域和河西地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局面。
二、飞地般的西北
在安史之乱前,西域地区充满了活力和生气。《资治通鉴》记载,唐朝自武德年间以来,不断拓展边疆,西域的疆土逐渐归入唐朝的版图,并设立了都督、州、县等行政单位。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西北边防逐渐被削弱。由于主力部队被召回内地支援,西北地区的兵力空缺逐渐被吐蕃等敌军所填补,许多地区开始沦陷。
不过,正如司马光所提到的,西北数十州的丧失并非仅仅发生在短短几年间,而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渐进过程。唐朝西北军虽孤立无援,但他们顽强的坚持展现了汉民族的气节。这些边疆军队的坚守,成为了唐代乃至抗战时期少数几次令人动容的历史壮举之一。
吐蕃作为唐代的潜在威胁,从663年灭掉吐谷浑起便与唐朝直接接壤,双方矛盾逐渐加深。唐中宗时期,双方虽然通过和亲协议暂时停战,但很快又爆发了新的冲突。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开始大举吞噬唐朝控制的西北和西域领土。
三、唐军的顽强抵抗
当凉州失守后,吐蕃继续推进,攻占了甘州和肃州。此时的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将治所迁至沙州的敦煌,继续坚守。这些唐军在接连失地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弃抗争。吐蕃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进行军事攻击,还通过破坏唐代的社会制度,摧毁了唐朝在这些地区的控制。
为了破坏唐军的士气,吐蕃不仅在军事上施压,还在心理上通过散布谣言、许诺投降奖励等手段,企图迫使唐朝西北军放弃抵抗。但唐朝代宗坚持不向吐蕃割地、赔款,这一坚定态度使得唐朝在谈判中并未屈服。经过数年的僵持,唐朝决定依靠回纥的力量,重新在西域形成防线,并与回纥结成联盟,开始有效反制吐蕃的进攻。
唐代宗也十分感动西北军的坚持,特地派遣使者传达勉励,并下令鼓励西北各地继续抵抗吐蕃。在这种支持和激励下,唐西北军虽然缺乏援助,但仍坚守阵地,努力为西域争取生存空间。
四、河西的彻底沦陷
然而,虽然唐代宗对西北军给予了鼓励,但实际的援助始终未能到位。此时的唐朝,因内部藩镇割据的困局,根本无力支援西北。尽管如此,西北的唐军仍在坚守阵地,继续发挥着唐朝的影响力。大食击败拔汗那后,拔汗那曾试图向唐朝寻求庇护,但这并未改变局势。
到了776年,瓜州失守,西北的防线彻底崩溃。随着吐蕃的继续推进,沙州也被攻占。吐蕃的攻势几乎没有给唐军喘息的机会,最终沙州的豪族在绝望中采取了激烈的抵抗手段,他们杀死了河西节度使,继续坚守敦煌。敦煌成为了唐朝西北最后的防线,坚守了整整十年,直到779年。
随着唐德宗即位,他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主动向吐蕃寻求和解,试图通过和平手段结束长期的战争。经过几年的博弈,吐蕃终于攻占了伊州,直接威胁到沙州的最后防线。而唐朝西北的抵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五、西域的全面沦陷
到了784年,西北的唐军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逐渐变得不堪一击。此时,吐蕃与葛逻禄联手攻占了北庭。790年,庭州失守,北庭节度使杨袭古等人撤离到西州,最终导致北庭失去控制,西域的交通要道被彻底切断。此时,西域的防线也完全崩溃。
到792年,西州也宣告失守,安西节度使所控制的所有领土全部沦陷。唐朝西北的军事力量,几乎在这几十年间逐渐消失。失去与中原的联系后,唐中央再也没有收到来自西域的任何消息。
直至800年左右,唐朝的影响力在西域的最后遗迹还曾短暂地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安西的最后抵抗力量也被完全压制。根据考古学者的推测,西域的完全沦陷应当发生在808年左右,至此,安西军彻底灭亡。
文史君的感言
自764年凉州沦陷起,至808年龟兹失守,西北的唐军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孤立无援地坚守了长达44年。他们用血与汗书写了历史的壮丽篇章,诗人元稹曾在809年听取回来的西北老兵的故事后,作下了感人至深的《缚戎人》。他的一句“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生动描述了这支悲壮的军队。
即便在850年后,唐朝的精神依然没有完全泯灭。尤其是848年敦煌的起义,张议潮带领的起义军最终驱逐吐蕃,成功光复西北。这种不屈的精神,或许正是今天我们仍然怀念唐代西北将士的原因。
---
参考文献
1. 王小甫:《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敦煌研究》1990年4期。
2. 羽田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