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旨在阐明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并非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亲密”甚至是“直接控制”。很多人误以为朝贡就是一个国家完全受制于另一个国家,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明朝及其他中原王朝普遍视外国使者为“朝贡”,而朝贡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方的国家被完全控制。
许多人误解了“朝贡”的概念,认为只要是朝贡过的国家,就意味着该国完全受控。实际上,大多数中原王朝将外国使团的到访视为“朝贡”。那些不愿意以朝贡名义进入中原的外国使团,要么直接拒绝入境,要么将这些使者视作“蛮夷”。因此,很多国家为了争取中原王朝的青睐,会主动称自己为“朝贡国”,尤其是那些并不懂得“朝贡”真正含义的国家。例如,意大利的利玛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表面上是全世界向中国朝贡,实际上是中国在向全世界朝贡,即便中国明知也必须如此做。”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朝贡制度实际上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行为。就如同三国时期,孙权向曹丕称臣并进贡,但曹丕就能有效控制江南吗?
有些人因误解“朝贡”产生了一些笑话。例如,在1523年,日本的大内家和细川家两大势力的使团因国内矛盾,将问题带到中国解决,并在宁波一带爆发冲突。当地百姓无辜受到牵连,甚至有不少无辜百姓被杀。该事件被称为“宁波争贡”,但一些人误解为两方为了争先恐后给明朝进贡而发生的冲突。
至于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明朝并没有对朝鲜半岛实施直接控制,也没有干涉朝鲜的内政。事实上,明朝早已意识到,朝鲜并非真正的藩属国,甚至在边境设立了军队以防朝鲜。根据《明代辽东边疆史》记载,明朝的东北防线面临三个主要的威胁:蒙古部落、女真人和朝鲜。霍冀曾在《九边图说》里分析辽东的地理形势时指出,辽东不仅要防备蒙古部落,还需要警惕朝鲜的动向,他将其形容为“神京左臂”,足见其对朝鲜的防范。
朱元璋在给朝鲜的政治定位中表露了他对朝鲜的深刻怀疑,他曾指出:“高丽(朝鲜)地界辽左,其国君臣畏威而不怀德,此以诚抚,彼以诈应;此以仁义待之,彼以谲诈来从。”这表明,朱元璋对朝鲜的政治态度非常警惕,他提到曾有试图挑拨明朝辽东守将李谥为叛的朝鲜行动,朝廷因此早有防范。朱元璋的言辞中透出强烈的不信任,并强调要对朝鲜保持足够的警戒。
总体来看,尽管明朝与朝鲜的关系相对稳定,朝鲜对明朝的威胁并不大,但朝鲜的行为仍然需要谨慎应对。《皇明九边考》也提到,朝鲜人天性仁厚、柔和,且深知蒙古的威胁,因此并未对朝鲜形成大规模的军事威胁。然而,尽管明朝对朝鲜没有直接控制,但并未轻视朝鲜,朱元璋曾言:“朕观高丽,自古常与中国争。昔汉唐时,辽皆为所有,直抵永平之境。恃远不臣,时时弄兵,故自古无状……”可见,朝鲜自古以来便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关系,且经常采取挑衅态度。
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朝鲜的某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疑虑。例如,李昖曾向明朝报告,日本占领了朝鲜的七道,并请求明朝出兵协助。明朝朝廷对此充满怀疑,认为朝鲜与日本可能有勾结的嫌疑,而大臣们普遍反对出兵,担心趁机占领朝鲜领土。可见,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宗藩关系,而是充满了不信任。
有趣的是,明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并未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1592年,日本军队侵入朝鲜时,参战的大名毛利辉元便认为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强于明军。西班牙的德阿德也曾评价:“明国人一点也不好战。他们非常依赖城墙的防御工事(即长城),因此,如果夺走他们的堡垒,就可以在平原上战胜他们。”而利玛窦,作为在明国生活多年的意大利传教士,也直言:“把中国人视作武士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他们不比妇女更有勇气,逃跑对他们来说并非耻辱,根本不懂什么是侮辱……”他还补充说,明朝的士兵才是真正持武器的人,其他人根本不允许拥有武器。
甚至连明朝的首辅张居正也对明军的战斗力提出过批评。他曾表示:“明兵乃三兽,侵吞军队利益时如翼之虎,讨好当局时如媚物之狐,出逢敌时如遁逃之兔。”这些评论反映了当时外界对明军的轻视和对其战斗力的质疑。
总之,明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并未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蒙古的入侵和倭寇的骚扰之后,外界普遍认为明军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力量。尽管在张居正和戚继光等军事能人的推动下,明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依然难以改变外界对其“羸弱”的固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