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阐明明军如何支援朝鲜抗击倭寇,我们的时间线需要拉回到1592年年初。那时,部分在日本的华人通过秘密渠道向福建地区传递了日军入侵的情报,福建地区因此是最早得知日本即将入侵朝鲜的地方。受到这份信息的影响,明国东南沿海的防备开始加强,但并未达到全国性的警戒水平。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朝廷对于倭寇的威胁依旧一无所知,甚至没有意识到即将爆发的冲突。
然而,当日军如潮水般席卷朝鲜半岛时,北京依然未能察觉异常。这时,只有一个地方已经意识到朝鲜的危机,那就是辽东。辽东毗邻朝鲜,日军在半岛上的猛烈攻势如何可能不引起当地的注意呢?(出自《明代辽东边疆史》)
辽东总兵杨绍勋第一时间将朝鲜沦陷的消息报告给了北京。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作为明国的国防最高主管,接到了这个报告。值得一提的是,石星与丰臣秀吉同年出生,都在1537年。这位年长的兵部尚书接到报告时,首先怀疑这可能是假的消息,因为他难以相信以朝鲜强大的军事力量会轻易被倭寇侵略。
不要急于笑出声,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朝鲜在明国人眼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过去,朝鲜与明国多次并肩作战,尤其是在成化年间,明朝曾与朝鲜联合打击女真部落。壬辰倭乱发生后,明朝在抵抗努尔哈赤的战争中,还曾多次请求朝鲜援助。清朝初期,朝鲜的炮手也被清军重用。(出自《元明清时期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历史联系》)
当时,朝鲜常备军高达二十万,因此谁也没有想到日军能够轻松攻破朝鲜的防线。石星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假消息,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他反而开始怀疑朝鲜可能与日本勾结,意图通过这次入侵来陷害明国,朝鲜的求援不过是一个圈套。因此,石星命令加强天津、辽东、山东等地的防备,以防止朝鲜与日本联手入侵明国。(出自《明代辽东边疆史》)
石星这一决策证明了他对外部威胁的敏锐意识,并且采取了措施确保边防的安全。从这一点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在明军正式参战之前,明国的防备主要是针对朝鲜而非日本;第二,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紧密和牢固。
值得补充的是,在汉城沦陷后,朝鲜朝廷的确多次派遣使者向明国求援。这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朝鲜的紧急状况。然而,明朝朝廷对这些情报一开始并不完全信任,对朝鲜使者的来访态度冷淡,也未认真对待。直到六月份,朝鲜王李昖逃至义州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他几乎已无路可逃,若再向西逃便会离开国境。然而,李昖决定请求进入明国避难。这一消息传到明朝后,朝廷依然怀疑这位逃亡的朝鲜王是否为冒充者,便派人前去义州会见,并通过画像确认李昖的身份。(出自《宣祖实录》)
通过画像确认后,朝廷终于相信李昖确实是朝鲜国王。虽然如此,紫禁城内的朝臣依然陷入了激烈争论。一些大臣表示,既然倭寇已经轻易击败了朝鲜,那日本的军力无疑是强大的。如果接纳李昖,岂不是给了日本入侵明国的借口?例如兵部的许弘纲等官员就提出反对,他们认为涉足外部事务对明国没有好处,干预朝鲜的局势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
然而,石星等少数一些朝廷大臣认为,支援朝鲜是明国的责任,因为朝鲜作为明朝的“藩篱”,一旦失守,辽东的安全将直接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到北京的稳定。浙江地方官周孔教便明确表示,若朝鲜失守,辽东的安全也将岌岌可危,最终,北京将无法幸免。此外,山西的彭好古不仅支持增援朝鲜,还提醒即使进入朝鲜,仍需防范朝鲜国内的潜在威胁。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万历皇帝终于决定出兵援朝。尽管当时的万历年仅29岁,但已经在位第二十年。虽然他平时深居宫中,鲜少上朝,但对边疆的战事一直有着极高的关注。这次丰臣秀吉的入侵朝鲜令他感到异常敏感,终于在一番考虑后做出了决定。(出自《明代皇室尚武活动》)
万历皇帝的决定是支援朝鲜,但他也明确表示李昖不能进入明国。因此,万历下令由辽东的郭梦征率领军队进入义州,进行会见和援助。6月19日,郭梦征会见了李昖,并带去了万历赐予的2万两白银。这一举措,既是对李昖的同情,也是为了合法化明军进入朝鲜的理由。与此同时,万历还发布了一道圣旨,表示将派遣十万辽东精兵前往朝鲜,并号召琉球、暹罗等国联合出兵,共同抵御日本入侵。
然而,万历的这道圣旨存在一些夸大成分,琉球王尚宁已经向日本投降,泰国当时正与缅甸作战,无法提供帮助。尽管如此,这份圣旨足以彰显万历皇帝对援朝行动的决心。
实际上,早在6月15日,宁远总兵郝杰就已经指派史儒、戴朝弁率领1300人前往朝鲜保护李昖。6月17日,郝杰又派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士兵进入朝鲜。至此,明军的援军已达到5000人,李昖终于敢于向东进军,而不再选择西逃入明境。
对于日本动员能力的误解,许多人曾认为16世纪的日本比明国更能动员军队,但这一观点经过进一步查证后被证明是错误的。据《明代倭寇史略》统计,丰臣秀吉的日本可动员兵力约为56万多人,但这一兵力并非都属于秀吉,其他大名的兵力在内。相比之下,明朝在永乐年间常备军高达276万,而在万历年间仍保持80万常备兵力。(出自《中国历代战争史》)
通过具体数字可以看出,明朝的军力远超日本。在1592年,祖承训率领的明军大约5000人,而明国总共出动了23万精锐士兵支援朝鲜。与日军总动员27万相比,明军的兵力无疑占了上风。日军在朝鲜半岛的最强兵力约为12万,而明军的最终总兵力显然远超对手。(出自《再造藩邦之师》)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当时的明朝军力和动员能力,相较之下,日本的军力远不及明朝。在这种情况下,明人董欲感叹:“古称跨海东征扬威万里者,莫盛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