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经过短暂的政治挫折后强势回归,然而此时的他已不再是昔日的蒋中正。与他之前的低谷不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凭借婚姻联姻宋美龄,赢得了江浙财团的全力支持,更在美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幕后支持下,重新崛起于中国政治舞台。
彼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众对国民党内部纷争极为关注,各方势力也渐渐将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后,迅速召开了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并在会上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开始发布一系列政策,迅速改变了孙中山离世前所制定的革命方向。
同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联合组建了四个集团军,携手北上,成功将奉系军阀张作霖赶出北平,标志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彻底结束。这一胜利为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他宣布了对国民政府的改组,自己出任主席及海陆空军总司令,实际上通过训政的名义,确立了个人的独裁地位。紧接着,他实施了针对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阀势力的裁军政策,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
蒋介石的这一做法引发了严重的反弹。面对蒋介石的挑战,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等人选择了武力反抗,局势迅速恶化,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然而,尽管他们实力雄厚,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最终,蒋介石通过巧妙的军事与政治手段,成功击败了他们,使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三人都沦为他的手下败将。
但在面对蒋介石的强大压力下,这些昔日的敌人并未完全臣服。虽然他们在表面上宣誓效忠,背地里却始终在谋划如何反击蒋介石。1930年,汪精卫趁机回到国内,开始策划反蒋行动。汪精卫在北平召集了国民党扩大全体会议,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出席了会议,但蒋介石却被刻意排除在外。即便他被邀请,蒋介石也不可能亲自前往,因为这明显是一场鸿门宴。
经过讨论,汪精卫等人决定组建反蒋联盟,并成立了一个由反蒋派组成的国民政府,企图与蒋介石对抗。1930年9月9日上午,反蒋政府宣告成立。尽管蒋介石愤怒不已,但反蒋联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他们曾是蒋介石的失败者,但一旦他们联合起来,蒋介石并不敢掉以轻心。
在这种僵持局面中,东北的张学良成为了局势的关键人物。他的站队将决定蒋介石和反蒋派的最终胜败。如果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反蒋联盟将岌岌可危;如果他倒向汪精卫一方,蒋介石的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张学良究竟会选择哪一方?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布电报宣布继续支持蒋介石,选择了继续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的这一表态令反蒋政府失去了抗衡蒋介石的底气。汪精卫等人见形势不妙,迅速撤离北平,反蒋政府随之宣告解散。显然,张学良的支持在关键时刻帮助蒋介石稳住了局面。然而,张学良的站队并不意味着他真心拥护蒋介石的统治。
事实上,张学良的选择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当汪精卫等人离开北平后,张学良迅速接管了这座城市,成为华北地区的实权人物。他当时还不到三十岁,但通过这一举措,他的权力地位迅速提升,几乎与父亲张作霖并驾齐驱。此后不久,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标志着张学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是他忠实的支持者,因而放松了对他的戒备。然而,蒋介石未曾想到的是,六年后,张学良因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竟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几乎要了蒋介石的命。
此番政治博弈的背后,张学良并不是单纯地拥护蒋介石,而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蒋介石的信任与放松警惕,成了张学良最终背叛的根源。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张学良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