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琚始终未能理解,唐玄宗的态度为何变化如此之快?
四个月前的“先天政变”中,王琚坚定站在唐玄宗一边,带领数千骑兵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包括萧至忠等重要人物,逼迫太上皇李旦将皇位交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不仅没有忘记王琚的忠诚,反而回报以重用,任命他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并封他为赵国公。
然而,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唐玄宗对王琚宠爱有加,几乎让他无法离开宫廷。王琚的每一天都被唐玄宗的安排填满,甚至连假期都没有,他常常在早晨便被宫中的太监接进宫中,连休息日的懒觉都无法享受。最令王琚母亲不满的是,唐玄宗还特别关照王母的生活,宫中的女官定期探望,送来各种珍稀的水果和美味佳肴。
这并非唐玄宗对王琚有特殊个人喜好,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基于王琚在处理朝政时的出色表现。王琚是唐玄宗政治决策的得力助手,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出自他之手,以至于其他官员开始酸溜溜地称王琚为“内宰相”。
那么,唐玄宗为何不直接任命王琚为宰相?虽然王琚在政坛的地位已不容小觑,但他毕竟年纪尚轻,才不到三十岁,连胡须都未长得浓密。这让唐玄宗感到,若他真的将王琚提升为宰相,势必会引发朝廷的不满,甚至可能引起政局动荡。于是,唐玄宗决定暂时让王琚在内阁中继续积累经验,等待合适时机。
然而,一句言辞不当的话,却彻底改变了王琚的命运。某人向唐玄宗进谗言,直言王琚不过是个“纵横之士”,如果继续重用,恐怕难以成就大业。自此,唐玄宗开始疏远王琚,并很快将他从朝廷中移除。首先,他被派往太原巡视天兵军,三个月后,他刚回到长安,新的任命书又传来——他被任命为泽州刺史。显然,唐玄宗已经不再信任王琚,决定将他逐出权力核心。
此时,有人猜测唐玄宗或许是有意通过这种方式磨砺王琚,锻炼他的耐性和能力。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彻底揭示了这个想法的虚假。王琚被外放至多个地方,任职期间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性成就,反而沦为流放官员,每年都被调往不同的地方,甚至一年都无法稳定下来。
天宝五年,王琚终于被降职为江华郡员外司马,且被剥夺了封号。刚到江华郡,他便面临了酷吏罗希奭的追捕。王琚深感无望,在绝望中自尽而死,年仅五十多岁。人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位曾经高高在上的人物,竟然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那么,究竟是谁在唐玄宗面前说了那番话,导致王琚的辉煌一夜之间破灭呢?我们暂且将此问题搁置,先来看看王琚为何能在这么年轻的年纪,迅速成为唐玄宗的重要人物。
王琚来自河内(今河南沁阳),自幼聪慧,才学出众。年轻时,他便创作了诗文,甚至被《全唐诗》收录了四首诗歌,并著有《射经》一书。然而,他最擅长的,却是“玄象合炼”之学,即将天文现象与儒学结合,用以解释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同时也结合道家的炼丹术,这门学问具有极高的哲学深度。由于研究这种学问的人通常不凡,王琚也不例外,早在二十岁时便结识了当时的权贵——云麾将军王同皎。
王同皎是“神龙政变”的功臣之一,他娶了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定公主,地位显赫。然而,李显上位后,通过支持韦后和武三思一党,打压了“神龙政变”的功臣,王同皎为此心生不满,最终策划刺杀武三思。王琚作为他的朋友,义不容辞地站在了他的一边。年轻的王琚虽然豪情万丈,却未曾考虑到武三思背后强大的支持力量,结果刺杀计划泄露,王同皎被处死。
王琚不得不逃亡,走了两千多里,最终藏身江都,并伪装成富商家的奴隶。幸运的是,这位富商眼光独到,识得王琚非池中物,认为他可能是豪门之后的落难公子,于是为他提供了庇护。在江都度过了五年安逸生活后,唐中宗李显驾崩,李隆基(唐玄宗)以雷霆之势推翻了韦后,扶立李旦为帝。王琚见机会来临,带着家人返回长安,准备重新崛起。
尽管王琚年仅二十四五岁,但他早已胸有成竹,目光远大。他深知,只有依附于李隆基,才能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通过观察,他发现李隆基与宝昌寺的和尚普润关系密切,于是主动接近普润,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远见,渐渐成为普润的座上宾。几次交谈后,普润认为王琚才俊出众,果断向李隆基推荐他。
然而,李隆基虽然因为普润的推荐而赏识王琚,却仅给予了他一个诸暨主簿的小职务。王琚并未气馁,反而毫不犹豫地前往太子府,径直向太监高声喊道:“诸暨主簿王琚拜谢太子举荐之恩,速速通报。”太监们起初对王琚的直言不讳感到不满,甚至有些鄙视,但李隆基却被他的直率所吸引,决定与他见面。
见面之后,王琚果断指出太平公主的威胁,建议李隆基早做打击。王琚的见识令李隆基大为震惊,他的分析切中要害,李隆基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决定听从王琚的建议。自此,王琚成了李隆基的心腹,成为东宫的核心幕僚。
为了掩人耳目,王琚甚至将自己伪装成炼丹师,以掩盖自己真正的政治身份。他通过与李隆基的亲密关系,成功推翻了太平公主,成为朝廷的功臣,并被赏赐七百户食邑,权力一度达到了巅峰。
然而,正当王琚的政治事业如日中天时,有人悄悄在唐玄宗面前对他说了些话,彻底改变了王琚的命运。据史书记载,有人曾对唐玄宗说:“王琚与麻嗣宗一样,都是靠阴谋诡计起家的纵横之士,虽然能共患难,但绝不宜共享富贵。国家已定,应该多用纯朴有德之人。”
正是这一句话,让唐玄宗决定逐渐远离王琚。随着姚崇的崛起,王琚在朝中的地位逐渐下滑,他被外放到各地,最终不得不过上了流亡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