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污点,先后六位皇帝——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和唐昭宗,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体验过逃亡生活。作为曾经创造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辉煌的帝国,这样的屈辱命运无疑让人感到遗憾与哀伤。
在这六位皇帝当中,唐代宗的失国最令人痛心和惋惜。尽管“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国家本应迎来重建的良机,然而唐代宗这个被誉为“明君”的皇帝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再次让大唐陷入深渊。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唐代宗收到了一份让他震惊不已的军报:吐蕃大军已经打到武功,距离长安仅有一百里之遥。简直不敢相信,这么重要的消息竟然是如此的迟到!难道吐蕃人是乘飞机直接飞来的?大唐疆域上的防线怎么会如此脆弱?关中防线竟然像纸一样薄弱,竟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实际上,关中的防守完全形同虚设,很多将领要么视若无睹,要么心怀叵测,直接投降并充当了敌人的向导。更糟糕的是,这份急报不是立刻送达朝廷,而是被禁军总管程元振暗中扣留,试图隐瞒事态的严重性。程元振虽然不是叛徒,但他明显不具备应对这一危机的能力,结果各地将军纷纷倒戈,局势迅速失控。
唐代宗慌忙下令招募精兵,但回应却让他绝望。各地藩镇纷纷推脱责任,甚至有的地方趁火打劫,举起了反旗。无奈之下,唐代宗只得带着家人逃往陕州,成为一位流亡的皇帝。吐蕃大军轻松占领了长安,京城的府库、商铺、集市都被劫掠一空,曾经恢复过的繁华也瞬间消失殆尽。
不久后,吐蕃宣布立唐高宗李治的曾孙李承宏为帝,唐代宗成为了废帝。这一变故意味着唐代宗不仅失去了权力,更失去了国家的控制。与唐玄宗的失国不同,唐代宗的失国背景更加复杂,既有外敌的入侵,也有内部的背叛。如果不是后来郭子仪的力挽狂澜,唐朝可能真的会在他的统治下崩塌。
唐代宗即位仅一年半,被誉为“明君”的他到底做了什么,使得大唐帝国在一片光明的前景中突然陷入深渊呢?在逃亡途中,太常博士柳伉向他上奏了一道震耳欲聋的奏疏,直指唐代宗所面临的危机,揭示了“四叛”:关中将领不抵抗,引敌入境;朝中重臣失声,无人出谋划策;三辅百姓趁机抢劫,掠夺财富;四方藩镇冷眼旁观,袖手旁观。柳伉毫不留情地指出,唐代宗已经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内外皆有叛离。
更为致命的是,柳伉提出了三项急需改正的措施:首先是杀程元振,来平息天下人的愤怒;其次,必须将神策军的控制权交给忠臣公卿;最后,唐代宗应当自削尊号,发布“罪己诏”。柳伉甚至亲自草拟了这份“自我批评书”,内容极为惊人,言辞激烈:“若天下认为我依然无悔,可请英明圣贤替代我。”这份奏疏直指唐代宗的错误,几乎把他推向了“昏君”的深渊。
那么,唐代宗究竟做错了什么,导致他从一位功勋皇帝沦为众矢之的?答案或许在一位功臣的遭遇中可以找到。来瑱,山南东道节度使,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一位赫赫战功的将领。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来瑱也被朝廷视为“威胁”,并遭到排挤。唐肃宗曾下令将来瑱调入朝廷,但来瑱不愿放弃地方权力,因此遭遇了朝廷的不断打压。
然而,来瑱并未就此屈服。最终,他被诬陷与叛军合谋,导致他被唐肃宗处决。而唐代宗继位后,并未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朝廷与地方将领的矛盾。当来瑱放弃兵权,试图以忠诚换取朝廷的信任时,却遭遇了更为残酷的打击,最终被王仲昇等人陷害致死。来瑱的死,让所有藩镇看到了朝廷的威胁,开始走上反叛之路。事实上,来瑱的死是朝廷与藩镇矛盾积累的爆发点,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在此背景下,唐代宗在面对藩镇割据时显得更加犹豫不决。曾经,唐代宗试图通过安抚政策来解决问题,将河朔三镇交给安史降将管理,然而这些地方的节度使实际上早已不受朝廷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唐代宗的软弱政策,导致了藩镇割据问题的加剧,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唐代宗的行为从一开始的“忍辱负重”,到最后对藩镇的纵容,最终使得大唐逐步走向衰亡。你是否认为,这样一位在关键时刻未能挺身而出的皇帝,能称得上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