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言是否真实可信?
关于预言的真实可信性,长期以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深信不疑,认为预言是未来的指引;而有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切预言不过是空想。在预言未成真之前,它的可信度似乎总是笼罩在疑问的阴影之下,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未知的结果令人难以捉摸。
在晚清时期,有一位医者,凭借深厚的医学背景和独特的眼光,做出了对百年后中国的大胆预言。尽管鲁迅先生曾在其作品中严厉批判过这位预言家的言论,认为其荒谬可笑,但时至今日,很多预言竟然成真了,令人不禁感叹其准确性。
这位晚清名医便是陆士谔。陆士谔自小出生于医药世家,继承了祖辈的医学传统。他17岁时便开始跟随当时的名医唐纯斋学习,迅速掌握了医学的精髓,并在治疗病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除了治病救人,陆士谔还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创作领域不仅仅限于医学,还涵盖了小说。在他的一生中,陆士谔共创作了超过百本小说,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那部充满未来预言色彩的小说《绘图新中国》。
这本小说让陆士谔的名字更加响亮,因为他在书中大胆预测了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小说创作于1910年,所以它所描绘的“40年后的中国”指的是1950年左右的情景。陆士谔通过书中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未来的上海,描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现代化城市景象。
然而,这本小说的出版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反而遭到了鲁迅先生的猛烈批评。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他毫不留情地抨击陆士谔的作品,认为其内容荒诞无稽,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鲁迅称陆士谔的小说“皆不称”,意即这些小说根本不值得一读,是不靠谱的幻想。
那么,《绘图新中国》究竟是怎样的故事,以至于鲁迅会对它持如此否定的态度呢?
《绘图新中国》的主人公叫做陆云翔,他在一场奇异的梦境中穿越到了40年后的上海。这个未来的上海,已经摆脱了西方殖民者的控制,成为了一座独立、繁荣的现代化都市。书中描写的上海,不再有曾经的租界,也没有殖民的阴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仅如此,陆士谔在小说中还描写了上海浦东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为了方便参观者前往浦东,市政府专门修建了浦江大桥。那些没有汽车的观众,还可以通过便捷的地铁线路直达会场。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上海在未来将建成大剧院,陆家嘴将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描述似乎并不离谱,但在鲁迅看来,这不过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鲁迅,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对于幻想和不切实际的预言充满反感。在他笔下,他批判的正是腐朽的旧社会,而他心中的上海是充满压迫与黑暗的,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因此,当他看到陆士谔所描绘的那幅现代化、充满欢声笑语的上海时,认为它与他亲身经历的上海完全不符,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鄙视陆士谔的小说。
鲁迅不仅批评了这部小说,还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如就将这本没用的东西一把火烧掉,反正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地与鲁迅的批评背道而驰。虽然在陆士谔小说发布后的40年里,上海并没有达到他所预言的高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上海的百年变化却逐渐与陆士谔的预言产生了惊人的契合。
例如,陆士谔在小说中提到的万国博览会,恰好应验了2010年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虽然场地和名称有所不同,但这场盛会的举办地点恰好位于黄浦江两岸,紧邻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而陆士谔描述的浦东万国博览会也确实有相似之处,甚至有一座浦江大桥连接两岸,虽然这座桥的建设时间与小说中的描写有所偏差,但大致的构思已然吻合。
此外,陆士谔在小说中提到的上海道路上已经充斥着汽车,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上海街头大多数依然是黄包车和自行车。鲁迅无法想象这一切,因为在那个时期,上海的社会状况还未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然而,到了21世纪,上海的街头确实已经没有了黄包车,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行驶的汽车,水泥路面平整,交通更加便捷。
小说中还有一段预言,提到上海为了迎接万国博览会,还专门修建了地铁线路。这一预言也成真了。上海地铁于1993年正式投入运营,而鲁迅在1936年就已去世,他不可能预见到地铁的到来。
除了交通,陆士谔的小说还提到中国将实现法治社会,京沪两地已经通行。小说中的主人公陆云翔询问他人:“京沪两地是否通车了?”对方回答:“早就通车很久了。”这一预言的准确性也在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的投入使用时得到了验证。
此外,陆士谔还在小说中提到,未来的世界将充满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说法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因为那个时代中国依然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几乎每个国家的市场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也正是陆士谔预言中的一部分。
尽管鲁迅将《绘图新中国》视作荒唐的幻想,并认为它毫无实际价值,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陆士谔的预言却非常准确。不论是上海的世博会、地铁、京沪高速,还是中国制造的崛起,这些都已经在现实中一一实现。陆士谔的小说,不仅没有成为一纸空文,反而在百年后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成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