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 是谁规划营建了凌家滩
迪丽瓦拉
2025-09-20 01:01:34
0

安徽含山凌家滩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第一批复杂社会中目前能够确认的最大规模聚落[1]这个聚落有内外两重环壕外环壕围合面积140万平方米持续使用600年以上[2]。规划和组织营建这种大体量的建设工程,显然需要有成熟的景观设计知识和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作为支撑。本文将在发掘凌家滩聚落规划布局推测工程组织者营建者的基础上,讨论长江中下游地区同类聚落的景观特点设计思路并借以窥探最早出现的复杂社会分化情况

一 凌家滩聚落的规划

凌家滩遗址地处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别山余脉与长江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遗址东距长江西距巢湖均为25公里。这一区域在马家浜文化晚期就有零星聚落出现至崧泽文化早期聚落数量急剧增加在崧泽文化晚期达到高峰凌家滩就是这个高峰时期的聚落[3]。凌家滩遗址背靠的太湖山是一系列并行的大别山余脉最靠外东南的一座。太湖山西侧和山前的裕溪河则是巢湖通向长江的唯一河道。太湖山向东南延伸出一片扇状岗地凌家滩遗址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条岗地——长岗的尽邻后河裕溪河支)。

凌家滩聚落外两重环壕沟,但所谓实际都只有北半圈后河相接。环平面大致呈梯形方向为略偏,围合范围东西长1500、南北宽约900面积140万平方米解剖式发掘、外环壕壕沟般宽约20,最8最宽30壕沟在岗边较浅在岗头较深深超过6平地上残留深2~3。内外环北段西的位置有一个对应缺口知环不贯也不存水[4]只有防御的作用。两个缺口相对都正好在长岗的顶部是聚落北的出就是北由此出去是通向太湖山的一条道路。内环年代外环壕稍晚且只发现了西北部拐弯的一段,发掘者认为外环壕是在聚落不断扩大之后才有的并没有最终完成。因此凌家滩聚落最初的设计应当只考虑了内环壕这一部分图一[5]

图一 凌家滩遗址地形及聚落布局

内环壕围合范围东西长1160~1230、南北宽约400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内环壕外东北角还有一个三角形小围壕与内环壕相接但沟口稍窄只有6~12米宽如果是最初内环壕设计的一部分则内环壕就不是梯形而是方形了考虑到这段围壕比较窄更倾向于是后来增建的。此外遗址勘探还在内环壕东段和西段之外以及出北门长岗的东西两侧平地上发现有居址类堆积应当也是在内环壕聚落建成并使用之后由于人口增加而形成的再往后才会有外环壕的兴建

内环壕中间被南北贯穿的大港河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长岗的岗头在西半部东半部是岗下地势较平的区域。西半部东侧靠中间大港河位置发掘到一座大型建筑基址南北长88东西宽40面积约3400平方米整体为长方形方向几乎为正南北。这个基址由红烧土堆砌而成边缘笔直中部厚1.5虽然上面已经破坏无存但无疑是建筑的基础。红烧土建筑以西也有一片建筑基址由方形青灰土和黄土相间铺垫而成南北起止点与红烧土基址相当东西宽23高出红烧土顶面1.6,其上残留有柱洞基槽和红烧土坑应当是与红烧土建筑同时的大型建筑物基础部分。红烧土建筑基址大部分被保留未做清理只在其西北部清理出其下更早的一座房屋,南北长11、东西宽5.5,保留了墙基槽及类似柱洞的小坑。该房址以东还有烧结面其上发现有数件倒扣的大口缸[6]。这些迹象表明红烧土建筑所在的位置,虽然先后建有不同的建筑物但这一直是大型建筑或特殊建筑区非普通的居住生活

内环壕内大港河以东的部分称为,这地势平中间部位分有大片与建筑相关的红烧土堆积,估算面积有10万平方米东西长800。建筑排列方向与后河平,建筑体面向西南98F1就是其中一座房址,残长10进深4米以上发现有应当是木骨泥墙式排房这片建筑区以南至后河之间的文化堆积越来越厚还有密集的沟状和坑状堆积堆积物中富含陶片和碎骨发掘者推测是倾倒垃圾的场所[7]

出内环壕北门,路东侧为一处祭坛墓地这里海拔20米以上而岗头两侧平地海拔只有6.7。所谓祭坛是一种土石结构的方形台体发掘者将其复原为3层堆积最下面第3层是厚10~35厘米的纯净黄斑土,堆筑为边长约14米的正方形;其上第2层为厚约25厘米的白黏土夹杂小石子堆筑于第1层的中部偏北为长方形最上面的第1层为大小不一的卵石和黏土30米见方覆盖在第3层北部及其以外的位置祭坛上有3祭祀坑4积石圈[8]祭坛之上发掘清理了打破祭坛的墓葬59其中有不少墓葬分布到了祭坛范围以外祭坛和墓葬都是正南北方向。出北门的西边新近也发现有类似祭坛1层的卵石堆积物另外发掘方形祭祀坑1为圆角长方形南北长4.1东西宽3.5,坑内经高温烧烤出土石器140玉器70、陶器40余件。石器多已残碎但拼合出大型石钺60最大的一件长达38厘米玉器多为残碎的玦另有少量钺镯和佩饰。陶器有鼎罐和大口缸其中不少是小型明器。这些器物很多与墓葬所见者不同可知北门外路西也应当是祭祀场所但仪式内容可能与东侧不同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凌家滩内环壕聚落最初的规划有里外两条中轴线里面一条是大港河外面一条是长岗的岗脊。内环壕里面显然以大港河为中轴分为东西两半。西半部目前发掘到了可能属于公共性质或特定经济类型的大型建筑基址,建筑朝向正南略偏西一点;东半部有大片的普通居址发现了木骨泥墙排房建筑朝向西南面对南边的后河。东西两边建筑朝向不同可知分别参照了大港河和后河的走向西半部或许还考虑了岗头的地貌。内环壕外北面建筑物的中轴线则是长岗的岗脊。沿岗脊开内外环壕的北门出内环壕北门道路的东西两侧分别有祭坛墓地和祭祀遗迹方向均为正南北[9]虽然与长岗走向不完全一致但较接近

内环壕外长岗这条轴线无疑是利用了自然地貌,但环壕内的大港河则未必出于自然。凌家滩背靠的太湖山是东北西南走向太湖山伸向长的岗地则是东南西北走向凌家滩所的长岗其以东的岗地也是。因此长岗以东岗地的小应当都是向东南,但大港河却在内环壕以北400有一个生硬折弯折弯的河道笔直大致呈正南北略偏西折弯始河道向西南流入后河环壕分为东西对的两半。因推测,大港河应当是一项人工引水工程。这项工程年代目前还确认为内环壕的轴线来看应当是出于凌家滩聚落设计需要

另外凌家滩聚落了北门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口这是分不合。内外环壕的北门显然是通向太湖山的通道便进山获取所需资源。内环壕北门外还是祭祀和葬仪活动的场所,这个位置显然是内环壕聚落的背后说明这条道路不经常被利用。凌家滩聚落日常活动的地方应当是长岗两边的这里应有稻作水田。如果每天出内环壕都要绕道北门的话当然是不便利的此内环壕东西两侧应当另有门或桥梁一类的设施。不也还有另一种可能地质调查资料认巢湖东部与长江之间自新石器时代直处下沉过程凌家滩文化时期聚落所位置要比6[10]于地壳下沉使得该聚落南边岗头以下部分被古或现裕溪冲毁的可能性非常。也所见的凌家滩半环壕有可能是完被冲毁的环壕还有其的出口。如果后河就在个位置凌家滩聚落濒临河道如何应对春夏流涨水也是一很大的问题

二 祭坛墓地的分区与墓主群体

依照吴卫红的分期凌家滩遗址及其东北2.7公里之外的韦岗遗址[11]早在凌家滩文化早期已经有人居住但内环壕和祭坛墓地的兴建和使用却是在凌家滩文化最为兴盛的中晚期[12]。从凌家滩环壕聚落的规划上看内环壕及其北门外祭祀区的兴建具有结构上的同时性。祭祀区和墓地布置在了内环壕的背后最高处,除了北去太湖山会路过外很少被人打扰。这片墓地又葬在了特意修建的祭坛之上应当是整个聚落最为重要的丧葬地点墓地所属社群也应当是整个聚落中最为核心的群体因此推测规划和组织营建凌家滩聚落的人应葬在此处

祭坛墓地分区

1.西北墓区

祭坛墓地所在的位置前后发掘过5,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70。其中11座分布在发掘区西北部祭坛及其附近的墓葬至少20米远明显属于另一片葬区可以称为西北墓区。这片墓区除东面被现代坟所占压外,其他三面发掘到了空地应当再没有其他墓葬

2.南墓区

祭坛周边以及打破祭坛的墓葬为59座(图二[13]。这片地方东西三面都发掘到了空地没有其他墓葬北面墓葬比较稀疏似乎也已到边。这里发掘的第~层都出土了完整玉器是墓葬早期被破坏的证据还有不少地方被现代坟打破或占压未发掘,因此这片葬区的墓葬总数难以确知,不过大部分墓葬应当已经发掘出来。这片葬区墓葬的方向绝大多数为南北向,发掘者判定的东西向墓葬有87M798M2698M800M9。其中87M7很可能与87M8是同一座墓葬[14]是南北向的其他3座墓葬的墓坑都不是很清晰,很可能也都不是东西向的。整个葬区的南部墓葬东西向排列整齐北部稍显散乱

图二 凌家滩“祭坛”墓地北墓区和南墓区墓葬分布图

吴卫红依据祭坛墓地墓葬之间的排布、空间位置以及随葬器物的特点,将这59座墓葬进一步划分为6最南边排列最整齐的两排墓葬为南区往北的两三排分为中区中南区和西区再往北则是北区和西北区但未明确认定这6区是同时性的结构不排除有时间早晚关系[15]。本文认为吴卫红划分的南区中区中南区和西区应当属于同一个葬区其中南区的两排墓葬年代较早往北的其他3区年代较晚本文将这片葬区统称为南墓区理由如下

祭坛”墓地前3次发掘的44座墓葬被发掘报告依据探方层位关系分为三期[16],但由于各探方的层位相互关系不明而难以成立。吴卫红认为多位研究者对这片墓葬的分期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果。其实,这些墓区墓葬随葬器物的不同,特别是同类器物样式的不同正是年代早晚造成的。本文以见于多数墓葬随葬器物中的玉璜和石钺为例稍加分析。学界对玉璜的演变有共同的认识,依吴卫红的总结,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玉璜样式单一,都是条形璜;至马家浜到崧泽文化过渡期开始有两端稍宽的条形璜和折角(桥形)璜;之后出现宽体璜,宽体璜有不少边缘有齿牙,也称齿纹璜;崧泽晚期出现半璧璜,并一直沿用至良渚文化时期[17]。石钺在马家浜文化至凌家滩—崧泽文化早期为舌形,崧泽晚期之后为“风”字形。抛开文化分期的概念不谈,单以这两种器物演变的线索来看,“祭坛”墓地墓葬出土条形璜、折角璜和舌形石钺的墓葬有87M1~87M4、87M6、87M13~87M15、07M22、07M23、98M7、98M16、98M29、98M31共14座,都在最南边两排墓葬中;出土有齿宽体璜的有87M8、87M10~87M12、98M15、98M19、98M20、98M28、98M30共9座,出土无齿宽体璜的有87M9、98M9、98M24等,都在往北的两三排墓葬中(吴卫红所分中区、中南区和西区),其中不少墓葬还出土了“风”字形玉、石钺。

3.北墓区

再往北就是吴卫红所分北区和西北区,前者有98M3~98M6、98M8、98M11~98M13共8座,后者有98M17、00M2~00M10、00M12、00M13、00M18、00M20共14座。这里的墓葬大多在“祭坛”之外,随葬器物很少。有一些墓葬出土条形璜(00M8:1)和舌形钺(00M20:3),与南墓区最南边两排墓葬同时,但也有不少墓葬偏晚。因此这片区域很可能是另一个葬区,本文称为北墓区。

祭坛墓地墓主群体

1.西北墓区墓主群体

以上分辨出来的3片葬区中西北墓区与其他墓区距离较远,墓葬数量最少,但随葬器物的数量并不算很少特别是南北向并排的00M21~00M244分别出土3482610件随葬器物。随葬器物多见玉钺璧和石钺。璜和钺的样式多为宽体和字形可见年代偏晚07M1907M20还随葬了很多的玉器边角料和玉石钻芯。目前西北墓区墓主无法明确推定身份

2.北墓区墓主群体

北墓区与南墓区由于埋入墓葬数量比较多之间的区隔后来已经不太明显。北墓区的墓葬数量在22座以上但随葬器物数量很少,各墓的玉器少于3,石器少于5。可见北墓区是当时聚落中最为普通的族群墓区

3.南墓区墓主群体

南墓区的墓葬数量最多人丁兴旺。墓穴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数量最多的墓葬都分布在这里。其中87M487M1507M23分别有145128340随葬器物复原的87M8和被现代墓严重破坏的07M2298M16也都有超过百件随葬器物还有8座的随葬器物在40~90件之间98M998M1598M1898M2087M487M14等多座墓葬随葬了玉料包括有加工痕迹的边角料和钻芯98M20出土钻芯11198M23出土了制作玉石器的钻头和砺石不少墓葬棺外随葬大量石钺和石锛,尤以石钺的数量为最都是三五件一组或成摞放置。可见这里有玉石器手工业者且聚落中可能存在专门制作某一种类玉器的作坊[18]

南墓区最南边年代最早的两排墓葬东西排列最为整齐墓葬间距在3~5米之间可知墓地形成的初期规划是十分严谨的。整个墓地随葬器物最多的4座墓葬87M487M1507M2207M23就位于这两排墓葬的正中。这两排墓葬的下葬顺序如果从东西两头开始的话是很出现这样的巧合有从中间开始以这4座规模最大的墓葬为中向两边下葬是最合理4座墓葬中西边的87M487M15墓主戴耳珰边的07M2207M23墓主很可能佩耳玦87M407M22墓主的穿戴复原87M15墓穴中2件玉梳背(冠饰),其一M15:38为墓主发饰往下有耳珰1M15:103-1M15:104),再往下有1挂顺序排列的玉璜14挂饰两边各有称的1串管珠串M15:64~7584~89),是墓主或腕饰。墓主间和上身还有珠串至3不确定原本放在棺上还是棺07M23墓主也是头南脚北躺在平铺石锛上头部似乎有一对玉玦头上方有玉璜可能为额饰手臂部位左右对称各有一组10件玉镯大约套于上臂,左右腕部各有玉镯1胸部纵向排列一组10件玉璜[19]下腹上放置了一组3件玉龟形器(内有玉签)。这两位墓主配饰的不同或许是出于性别。或可推测,这4座墓葬很可能属男女两对墓主

最南边这两排墓葬还出土了绝大多数的肖形玉器87M887M1507M22各出1件虎首璜98M161件玉龙87M198M2907M22各出23件玉人(共出8),98M291件玉鹰87M41件玉龟07M23填土有1件石雕野猪。其中虎野猪的形象形神兼备鹰的两边还雕琢出类似猪头的形象龙的形象也类虎,这些都是护佑神一类的挂件87M198M29的玉人都头戴字形冠有耳洞小臂举起并拢于胸前小臂以5~7道横线刻出串有腰带正是07M23墓主的形象。但87M1玉人为立姿98M29玉人为屈膝下蹲状图三[20]也许因为雕琢不易,原来想表现的是盘坐或跽坐,正如原在07M22中的万氏坟2玉人残件87M198M293件以及07M221件玉人背后都有隧孔是穿缀件用来佩戴当作护佑符,已经被神性化。由此可见这个墓区集中埋葬了凌家滩聚落信仰、仪式和知识的掌握者

图三 凌家滩98M29:16玉人

综上祭坛墓地至少可以区分出葬在祭坛之上及其西北的3片墓葬区,不同墓葬区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器物相差悬殊充分显示了不同族群间社会分化相当严重。位于祭坛南部的南墓区是凌家滩最高层级社群的葬区,这人掌玉石器手工业的命脉社会财富,同也掌握着社会信仰仪式和知识。南墓区最南边两排墓葬年代以中最大的87M487M1507M2207M23为中向两翼依次下葬,因此这4座墓葬在最南边的两排墓葬中又是最年代接近祭坛修建时间也最接近凌家滩聚落最初营建时间墓主就应当是凌家滩聚落的规者和组织营建

三 凌家滩聚落的规划并非孤例

从目前的线凌家滩聚落这划并非孤例普遍见于长江地区屈家石家河文化的一些大型城址。其中凌家滩景观划完全沙洋城河、天门石家河应城陶京山屈家4处遗址[21]都是以环壕围合了一段岗头作为居址自东北方向的上游引水入城城壕。稍有区别的是荆门马垸城址,它从城址西北引水穿城从东[22]但规划理念是一。还有其他很多城址澧县城鸡叫城等都有类似的迹象只是这些线索大多未完全证实只有城河遗址经过勘探和发掘有确定的结论

1.城河遗址

城河遗址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城内面积50万平方米[23]比凌家滩内环壕聚落的规模稍大。城址所在位置夹在城河及其支流之间城垣围合了两河间分水岭的岗头西侧更加靠近西边的城河与东边城河支流隔着高岗。城垣大致为椭圆形利用东面岗地作为东墙其他三面修建有人工土筑城垣。城垣外四周有外壕现存宽19~612.3~6。城垣内还有东、西两条内河通过北城垣的两个水门分别连接外壕对应两个水门向东北分别开挖了两条人工渠道通向东面的城河支流引水入外壕和城内。在引水渠以东的城河支流上发现有拦水坝遗迹很可能用于抬高城河支流水位以便引水入城[24]。内河向南在东南城垣处汇为一条出水口通过南城垣水门连接外壕并在此开挖分水渠接通城垣西南侧城河排水出城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引水和出水系统。城北环壕外的王家塝高地是遗址所在位置的最高处这里发现了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一片墓地以东引水渠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图四[25]。城河引水工程的思路乃至墓地的位置均与凌家滩十分相像

图四 城河遗址地貌及聚落布局

城内中部经过发掘清理了9座房址其中F9是一处院落的西翼为长方形排房面阔5;南边的F1~F5有东西和南北两个走向应当组成另一座院落F9排房排列的方向为西北东南图五[26]与两条内河的走向一致可见内河是城内布局的参照线。城河遗址比凌家滩还要极致一个陆门也没有发现城壕常年有水出城仅依靠船只是不方便的日后应会找到跨城壕的桥梁

图五 城河遗址中部院落F9

城北王家塝墓地经过平整勘探确认至少有墓葬235,南部空白地带发现有祭祀坑。发掘清理了墓葬112陶器坑3墓地使用墓葬方向多样规划够严谨但多数南北略偏东方向应当是参照了东引水渠的方向。发掘所见模最大的墓葬有6分布在墓地墓葬面积可平方米但都三人合葬墓有的葬玉石钺牙器漆器漆盘竹编器和件陶器。中小型墓葬往往也有独木棺,有的也件陶器。这个墓地不出社群葬的分社群间的会分或许与没有完全揭露

2.家岭遗址

家岭也有似的线索家岭家岭和冢子坝三个几乎相连的地周围发现了宽25~303米的近方形环壕壕内积有青灰色淤泥是长存水的证。环壕围合面积达70万平方米为东北西南走向中间有青木垱东北向西南横穿正好将环壕聚落分为东西两部分[27]。西边的家岭地上,新近发掘了大建筑F38,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以北还有附属排房F15F18是东北西南走向[28]青木垱河走向一致。可环壕以及环壕内的建筑方向是参照青木垱建的。青木垱河是为人工开挖不清但屈家岭环壕聚落引水和以穿过聚落正中的水道作为线的规划是与凌家滩一致的

图六 屈家岭地貌、环壕及发掘位置示意图

图七 屈家岭F38、F15、F18分布图

四 

山前伸向平岗端部位建聚落以环壕环壕土城围合头作为聚落居住从东北西北方向修渠引水入城并从城南通水道水入河——种规划是长下游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大聚落的通。这聚落环壕以内的建筑以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凌家滩城河和家岭遗址来看要参照横穿聚落的水道作为线来规划。凌家滩和城河遗址还在聚落后环壕外的高地上修筑仪式场包括墓地和祭祀场且规划轴线与环壕内不分别参照了所在的岗脊和流经的引水渠。这聚落规划目前主要见于长江中区屈家岭家河文化时期的大城址凌家滩的年代则一个阶段也是证线索最完整的一个案例

凌家滩环壕北门外高地上规划的一片式场所以岗脊为轴线东西两边的仪式内容有所不同。东边是大面积的墓地研究发现有社会分化程度十分高的不同葬区而等级最高的葬区位于墓地南端里面多数墓葬都随葬了大量的玉石器其中不乏与信仰和仪式相关的玉器表明墓主中不但有玉器和石器手工业者掌握着与此相关的社会财富而且也是聚落中的知识阶层。这个墓区最南边的两排墓葬年代最早特别是居中的4座大型墓葬随葬了整个墓地中数量最多的器物下葬年代最接近祭坛墓地和内环壕聚落的兴建时间墓主显然拥有社群中最高的威望应当就是凌家滩聚落的规划和组织营建者

没有证据表明年代比较晚的城河、石家河陶家湖屈家岭等长江中游地区城址一定受到了凌家滩规划思路的影响。石家河遗址谭家岭地点下面就有油子岭文化时期的城址[29],屈家岭遗址新近发现的油子岭文化时期聚落面积可达上百万平方米聚落东侧修建有水坝[30],年代与凌家滩同时。这两个聚落的规划都有可能与凌家滩接近。凌家滩聚落规划严谨工程浩大需要有知识的人设计还需要有一定规模高度组织化的社群才能完成。本文推测凌家滩祭坛墓地南区居中的87M487M1507M2207M23墓主就是聚落的规划和组织营建者。凌家滩聚落和祭坛墓地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最早的具体的案例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卫红教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小雷副研究帮助指教致谢忱

[1]张弛《原生新石器社会走了多远——论中国史前复杂社会的三次区域性兴衰》,《文物》2023年第6期。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第4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1年第5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考古》2008年第3期;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20年第11期。

[3]吴卫红、刘越《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第74~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4]宿凯等《凌家滩遗址外壕沟沉积物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形态研究案例》,《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5]图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卫红教授提供。

[6]张小雷《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020~2022年发掘收获》,《202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23年。

[7]同[3],第91~98页。

[8]同[3],第208~216页。

[9]图一上标记为“祭坛与高等级墓地”的蓝色色块的范围和方向并不十分准确,因为“祭坛”本身的范围和方向尚未完全发掘清楚,但“祭坛”墓地中墓葬的方向是明确的,接近正南北方向。

[10]王心源等《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地理研究》2009年第28卷第5期。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含山县韦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3期。

[12]同[3],第216~222页。

[13]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20年第11期。

[14]方向明《中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南方卷》,第54页,海天出版社,2014年。

[15]同[3],第257~263页。

[1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第278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17]同[3],第154页。

[18]陈天然等《安徽凌家滩遗址07M23出土玉器的初步科技分析》,《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19]还可参见甘创业复原方案,甘创业《凌家滩墓葬的葬仪研究》,《东南文化》2022年第3期。

[20]同[16],图版二〇〇∶3。

[21]刘建国等《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第56~61、82~85、91~93、97~1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22]同[21],第62~64页。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2019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沙洋县城河遗址王家墓地2017~2018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6期;彭小军等《湖北省沙洋县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文物出版社,2021年。

[24]同[21],第60页。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9期。

[26]同[25]。

[2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屈家岭遗址殷家岭遗址点2018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9年第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2015~2017年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

[28]陶洋等《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2024年1月19日。

[2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石家河谭家岭城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7年第5期。

[30]同[28]。

作者:张弛(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刊于:《文物》 2025年 第4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秀成:太平天国的忠王与军事支柱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既是太平天国的忠王,也是这个动...
原创 康... 朱元璋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答案。朱元璋的政绩非常突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
原创 夏...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一直是历史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人们尤其对夏朝是否拥有文字,以...
原创 八... 三国时期归晋,历史迎来了统一,但这次统一在中国古代史上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一,司马家族的崛起是在曹魏政...
原创 中... 这座矗立在旅顺口区的白玉山塔,表面看去只是一个高耸的石质建筑,可它背后的故事却牵扯着百年侵略史和国家...
原创 嘉... 前言 在那个一切都依赖人力的年代,如何才能修建一座宏伟的关隘工程呢?嘉峪关长城便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
原创 火... 标题:从土葬到火葬:中国历史上死亡方式的演变与现代观念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死亡的态...
原创 史... 你以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朝代是秦朝或汉朝吗?或者是繁荣的唐朝?其实,还有一个朝代,它在文治上超越了汉朝...
原创 中... 话说中国现在啥都造得出来,航母下水,高铁到处跑,火箭上天,就连芯片也在追赶,可偏偏消防车这玩意儿,还...
原创 倘... 前言 韩信是楚汉争霸中,刘邦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堪称刘邦手中的重要棋子。在刘邦从韩信手中收回所有精锐...
原创 大... 要问秦国历史上第一功臣是谁,有人会提到当年的百里奚,认为他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若不是他的帮助,秦国未...
原创 刘... 刘备,作为汉末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并立的三大英雄之一,凭借其过人的英雄气概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刘...
原创 朱... 中国历史上几百位皇帝中,只有朱元璋和刘邦的经历最为相似。他们都出身底层,靠自己的努力一路征战统一天下...
原创 明...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决定将已经退休多年的韩国公李善长从家中抓出来并杀掉。李善长被处死时,罪名...
原创 梁... 综述 提到梁山108好汉,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那种忠肝义胆、行侠仗义的形象。在小说设定的那个贫困...
原创 古... 古代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勇的猛将,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非凡勇力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不朽的传奇。华夏五千年...
刘备为何白白在新野待了7年 公元201年到208年,刘备在新野足足待了7年。 似乎什么都没做。 为什么会待这么长时间? 主要有三...
原创 朱...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通过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但实际上,元朝的版图要比朱元璋的明朝广阔得多。那么,为什么...
原创 唐...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朱前疑,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因为擅长拍马屁,最终从平民一跃成为了五品官。这个...
原创 岳... 宋高宗赵构当皇帝的过程充满了波折。他本来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哥哥钦宗已经当上了皇帝,他自己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