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明,清华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家,近年来因提出关于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建议而广受关注。他特别主张取消五一黄金周,甚至进一步取消十一长假的想法,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还在民众中激起了巨大的争议。蔡继明的观点引发了公众对于休假制度是否真正符合民生需求的反思。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初的假期政策相当简单: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全年法定假日总共7天。那时实行的是“上六休一”的单休制,全年有52个周末,加上法定节假日,总休息日大约是59天。对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来说,这样的休假安排已算是相对不错的保障。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经济发生了剧变,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休息和娱乐的需求也逐步上升。1994年,国务院推出了“大小周”制度,即单周和双周轮流休息;1995年,又正式将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为5天,实施了双休制,使得全年休息日增加到111天。
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承受了不小压力。为了刺激消费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推出了“黄金周”政策,将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的假期与周末连成了三个7天的长假。这一举措让全年休息日增加至114天。黄金周一经推出,迅速带动了消费热潮,商场和景点人潮涌动,旅游业和消费业的收入年年攀升。
然而,随着长假制度的推行,问题也逐渐显现。因为全国人民都集中在这些假期出行,火车站变得人满为患,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密集,景区游客常常需要排队数小时,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交通和景点压力尤其严重。由此,一些人开始对这一假期安排提出质疑:这种集中出行的模式,真的符合最优休息需求吗?
蔡继明的公众亮相,源于一次亲身的旅行经历。2000年五一黄金周,他前往泰山游玩,但却被拥挤的人潮困在山上。当天,山上人头攒动,台阶上寸步难行,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喧哗声。这次经历让他开始反思:黄金周到底是带来享受,还是让人身心俱疲?作为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抱怨,而是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2006年,蔡继明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专门分析节假日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课题组深入研究了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的数据,经过细致的分析,他们发现,黄金周的经济拉动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尽管假期期间旅游收入和消费激增,但从全年经济总量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增长,反而因为假期集中,市场波动加剧。例如,黄金周前后的消费低谷,景区超负荷运营,交通系统的超负荷运转等,严重影响了所谓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蔡继明认为,黄金周的模式根本上违背了假期应有的休息功能。假期本应是让人放松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多人在长假结束后,比上班时更加疲惫。他曾提到一项数据:黄金周期间,全国景点接待游客量经常超过承载能力的两三倍,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多,游客的休假体验大打折扣。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蔡继明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建议:取消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拆散长假期,推广带薪休假,并把假期分散到传统节日上。这样不仅能缓解集中出行的压力,还能提供更多灵活的休息时间。他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带薪休假得到有效落实,13亿人口每年可以多出5到10天的灵活休假,最终带来的效益会比黄金周更大。
蔡继明的建议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迅速被媒体报道,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许多人支持他的观点,认为长假期的集中出行确实带来了太多的困扰,分散休假会更符合人性化需求;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认为假期本就不易,取消长假实在让人心痛。
2008年,政府部分采纳了蔡继明的提议: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假期由7天缩减为3天,同时将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三个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期,每节假日1天。这样,国家法定假期从原来的10天增加到11天。然而,十一黄金周依然得以保留,带薪休假的推广也未全面实施。蔡继明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他多次公开表示,保留十一黄金周是“权宜之计”,真正的改革应当是彻底取消所有集中式长假期,全面落实带薪休假。
他提到,带薪休假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灵活安排,而不是全国人民一窝蜂地在黄金周内集中出行。例如,欧美国家普遍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员工每年有20到30天的带薪假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休息,旅游淡季出行还可以省钱,大家何乐而不为?然而,带薪休假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认为落实带薪休假会增加运营成本,员工也可能因担心影响工作而不敢请假。结果是,2008年后的节假日制度成为了“半拉子工程”:五一黄金周虽取消,十一黄金周依然保留,带薪休假则成了空谈。
蔡继明的提议在社会上引发了两极化的反应。支持者认为,长假期的问题太多。例如,每逢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上总是大堵车,景区人满为患,酒店价格暴涨。这些人认为,分散假期,结合带薪休假,能让休息变得更灵活,也更公平。而反对者,特别是一些上班族,认为长假期是难得的喘息机会,平时工作压力巨大,难得有7天的假期可以放松,取消了实在难以接受。
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0%的受访者支持取消黄金周,推广带薪休假,但超过50%的人依然希望保留长假期,认为这是为数不多的家庭团聚和休息机会。
面对如此激烈的争议,蔡继明依然没有退缩。他在多个场合继续呼吁节假日改革,特别是提出彻底取消十一黄金周。他认为,十一长假是历史遗留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年国庆节期间,全国的交通系统几乎瘫痪,热门景区人满为患,这些问题年复一年的发生,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蔡继明还举了美国和日本的例子。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黄金周,但其员工每年有15到20天的带薪年假,灵活性远远高于中国。而日本虽然有“黄金周”,但假期较短,且企业普遍落实带薪休假,因此民众出行的压力远没有中国那么大。蔡继明坚信,如果中国能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13亿人将从中受益,这不仅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能推动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但他也承认,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带薪休假涉及到劳动法、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推行起来阻力重重。假期分散问题,也要考虑到文化传统和经济影响。例如,春节长假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牵涉到亿万民众的返乡需求,难以轻易改变。因此,蔡继明更多地提出了一个方向:如何在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截至2023年,中国的节假日制度依然是11天法定假期加上双休的模式。春节和国庆各7天,清明、端午、中秋、五一各3天,元旦1天。虽然带薪休假已经写入《劳动法》,但其落实率依然很低。据统计,只有不到30%的企业完全执行带薪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