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陵和李广利都是汉朝将领,投降匈奴后,为何最终结局不一样呢?
迪丽瓦拉
2025-09-20 01:02:09
0

李陵和李广利,这两位都是汉武帝晚期的重要将领。从地位和战功经验上看,李广利明显要比李陵强得多。李陵则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才,更多依赖家族背景和满腔热血,才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两人有不少相似之处,无论是出身背景还是人生际遇都颇为相近。更巧的是,后来他们都投降了匈奴,人生经历里又添了极为相似的一笔。甚至在匈奴期间,两人都被封为匈奴王的驸马。然而,为什么他们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呢?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尽管描述李陵和李广利时用词存在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但在事实陈述上,司马迁没有丝毫隐瞒,关于两人的出身背景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李广利年龄比李陵大,依靠妹妹李夫人在汉武帝身边的重要地位,逐渐获得了重用,且多次立下战功,这成为他继续被重用的根本原因。虽然李广利的成功与外戚身份密切相关,但历史事实证明,在投降匈奴之前,他确实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

有些人喜欢将李广利与卫青作比较,认为同是外戚,卫青出类拔萃,而李广利则表现平庸。其实,这种比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汉武帝本就偏爱重用亲信,比如外戚和自己人。在汉武帝所重用的亲信中,只有卫青和霍去病最为杰出,才掩盖了李广利等人的能力。若与其他朝代那些败坏朝纲的外戚相比,李广利已算是相当强劲的将领了。

不过李广利的最大致命缺点是对权力的极度渴望。正是这份权力欲望,成为了他走向悲剧的根源。正因为贪恋权力,他在受命出征前,竟试图插手汉武帝立太子的事务,最终为家族招致满门抄斩的惨剧埋下伏笔。

同样也是这份强烈的权力欲望,让他在出征后忽视实际情况,导致军队全军覆没。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实,不论后人如何评说,都无法抹去这些沉重的历史印记。

再谈李陵,他是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随卫青出征,在沙漠中迷路,错失了俘虏匈奴单于的良机。卫青询问迷路原因时,李广选择自杀,司马迁对其遭遇颇为惋惜,后人多认为他是怀才不遇。

至于李广是否真是怀才不遇,今天暂且不论。回到李陵身上,他主要靠着家族背景以及李广自杀后汉武帝的惋惜,才得以获得重用,被派驻张掖驻军。

结合李广利和李陵的背景及重用原因来看,二人处境颇为相似,谈不上谁光荣谁可耻。毕竟两人都是依赖裙带关系才得以上位,所谓“老大不笑话二哥”,这里颇为贴切。

天汉二年,李广利奉命率军进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任命李陵协助李广利,主管后勤运输。李陵对此并不满意,觉得自己能力出众,想亲自领兵作战,不愿只做后勤部长。于是他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要带兵打先锋。

汉武帝听了李陵的雄心勃勃,颇为赏识,但当时兵力有限,暂时无法拨给他军队。李陵坚持只要五千兵马,必定立下奇功,俘获右贤王。汉武帝见其胆识过人,仿佛当年霍去病重现,便答应给他五千兵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遗憾的是,李陵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不久便被匈奴三万大军包围,陷入绝境。此时的李陵仍保持冷静,运用尽各种战术和匈奴周旋,斩杀匈奴数千人,震慑敌军。匈奴右贤王紧急求援,增兵至八万,加上原有三万,总计十一万大军对阵李陵仅五千兵力,场面犹如李世民三千精兵破窦建德。

援军陆续抵达后,李陵率军再次浴血奋战,杀死数千匈奴士兵。若非部下背叛,他或许还能突围。可惜最终因内乱被俘,成为匈奴人质。

司马迁记载李陵“兵败假投降”,意指他只是暂时投降,等待机会返回汉朝。但从后来李陵劝苏武投降,和苏武回朝后写信请他归国,他都拒绝来看,明显李陵的“假投降”更多是掩饰,实则真心归顺匈奴。

说完李陵,我们再谈李广利。与李陵相比,李广利的处境更为悲惨。因在出征前干涉太子立储,再加上李陵部队中的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激怒了皇帝,汉武帝最终将李广利全家捕入狱。李广利为了赎罪,战场上急于求成,导致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

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按汉法其三族被灭,回汉无望。细看两人败阵原因,既有相似也有差异。相似处在于急功近利导致失败:李陵急于建功,自负带五千兵力与匈奴大战,惨败被俘;李广利为救家人心切,急功近利同样战败被俘。

不同之处是,李陵出征时压力主要是名誉和功名,失败只是自己颜面受损;而李广利则背负全家安危,心理压力巨大,唯有胜利才能保全亲人,失败意味着灭顶之灾。

无论李陵还是李广利,能力都属中等偏下,再加上汉武帝末年国力大不如前,不同于卫青霍去病时期的鼎盛,使得两人成功的几率极低,最终为急功近利付出了惨痛代价。

投降匈奴后,李广利和李陵均成为匈奴的驸马,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他们。在匈奴内部,李广利地位较高,毕竟他在汉朝时官职较高。

两人最终结局截然不同,本质原因在于地位的差异。李陵地位较低,且家人因误会被汉武帝杀害(匈奴有个叫李绪的为匈奴训练兵马,被误传是李陵,汉武帝震怒下屠杀李陵家族,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几句好话而遭宫刑),李陵因此早已看淡生死名利,不参与匈奴内部权力斗争,避免了更大灾难。

当时匈奴内部还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人,他因在汉朝混不下去投降匈奴,受到重用,形成匈奴拥有三位汉朝大将的局面。卫律极度渴望权力,与同样重视身份的李广利展开激烈争宠。

然而李广利手段不及卫律,被后者设计陷害。卫律买通算卦者,假借老单于之口,说要将李广利祭天。由于老单于母亲病重,单于信以为真,最终命人将李广利当祭品献祭,结束了他的生命。

李广利和李陵上位原因相似,投降动机也大致相同,但李广利不肯放弃权力,与卫律争斗导致死亡,而李陵选择平淡生活,得以善终。若论谁更好谁更坏,我认为一句话足矣:两人皆兵败投降者,远不及苏武坚贞不屈。

备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有趣见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考...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的泸州市,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和古蔺县。这片土地...
原创 这... 1954年那条北纬17度线将越南分成了两半,北越南越对立严重,还爆发了一场历史性的大规模内战。 南...
原创 解... 好的,我会根据原文进行改写,保持核心内容不变,并加入一些细节描述来丰富文章。 --- 作者:相忘于江...
原创 西... 周殷是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东征西讨,屡次胜利地攻取敌地,建立了赫赫战功,成为项...
日中口述历史国际研讨会在东京召... 88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蓄意挑起军事冲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原创 诸...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有一个特别令人深思的故事,那便是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这...
原创 趁... 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占北京后侵占了圆明园,并对其进行了肆意的破坏和掠夺。他们将园内的宝贵物品一一...
原创 目... 1941年12月,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第二...
原创 驳... 好的,我会保持文章原意,稍微扩充细节,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这段抗战故事: --- 抗日战...
《唐律疏议》:垂范后世的盛唐法... 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
原创 徐...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按照原意改写一遍,保持字数接近,并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 在隋朝末年,整个...
原创 邓... 1951年2月9日,一封由志司发出的紧急电报送到了邓华手中,内容紧急且严肃。电报中,彭老总明确命令邓...
杭州究竟还藏着多少古树? 何为古树名木?一般来说,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被称为古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纪念...
原创 苏... 1953年7月10日,莫斯科的各大报刊联合发布了一条震惊全国的重磅消息: 苏联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
原创 被... 遵义,这座坐落在云贵高原北部的城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由于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它就成为...
原创 西... 编者按: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发布的文章《从顿河一直打到大西洋,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人,为何能征服整个欧...
原创 鬼... 历史上有一位年轻而卓越的人物,他年轻时便看透了乱世大势,却选择隐居,并秘密结交天下英杰,等待着一个明...
原创 邓... 1959年,沈阳军区迎来了军政主官的调整,邓华和周桓被调离,陈锡联与赖传珠接任了司令员与政委职务。然...
“承德”即“皇承天德” “皇承天德”是清雍正皇帝于1733年赐予的御笔之名,与地名“承德”的形成直接相关,兼具政治象征、文化...
原创 朱...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确保王朝的稳固,决定对北元势力发动一系列攻击。此时,战火纷飞,政治局势复杂,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