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后马氏去世,享年六十岁。太祖朱元璋去世后,马皇后被追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从此,每年八月初十日被定为“孝慈高皇后忌辰”,这一日成为了后宫与朝廷的纪念日。
朱厚熜的诞生
时光荏苒,整整125年后的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八月初十日,湖广安陆兴王府迎来了一个男婴的诞生。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当时的兴王朱祐杬,母亲则是兴王妃蒋氏。朝廷为其取名朱厚熜。当时,没有人会将这个名字和北京紫禁城内的皇位联系起来。除了以燕王朱棣为例的造反起家,大明朝从未有过藩王继位的先例,尤其是如此年轻的继承者。
然而,历史总有第一次,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他没有留下继承人,其母亲慈寿皇太后张氏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共同商议,决定根据《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条款,迎接朱厚熜进入京城,准备继承皇位。
继位之路:复杂的王朝礼制与争议
按理,武宗的亲弟应继位,但武宗的父亲孝宗朱祐樘仅有他一个成年儿子,因此继位的候选人只能在宪宗的其他儿子中选出。宪宗有十四个儿子,然而多位长子早逝,孝宗继位后,兴献王朱祐杬为第四子。当时已故的朱祐杬之长子朱厚熜,有资格继位,按“伦序当立”之理,应成为新一任皇帝。
但在杨廷和看来,为了遵循“兄终弟及”的制度,朱厚熜必须以“认父”方式继位——他需要将父亲朱祐杬视为叔父,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朱厚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且要求从大明门入宫以表对父亲的尊重。这场关于父亲名分的争论,最终以“‘大礼议之争’”的历史事件为结局。
万寿圣节的起源与后宫斗争
朱厚熜即位后的万寿圣节,成为了皇帝与大臣之间争斗的舞台。正德十六年七月十二日,因武宗皇帝去世,世宗宣布万寿圣节不能举行庆祝,百官不得朝贺,依照惯例,继位皇帝通常会避免接受百官的朝贺,尤其是当年第一年即位时。
然而,朱厚熜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日,他更多的是在为父亲争取名分。他频繁与杨廷和等人会面,试图说服内阁首辅不要让自己的父亲失去应有的尊荣。杨廷和则坚定立场,坚持要以宪宗孙子的身份继位,并要求宫中一切依礼进行。为此,礼部的官员们也开玩笑般建议朱厚熜提前一天庆祝生日,因为万寿圣节与孝慈高皇后忌辰的重合可能会引起争议。
从“祭后”到“同日庆贺”
到了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于武宗服制尚未完成,加之又碰上了孝慈高皇后忌辰,礼部再次提出暂时免除习仪,建议百官在初九日便行五拜三叩头礼。然而,世宗在此刻显现出自己日渐坚定的皇权立场。他开始要求在同一天进行祭祀和朝贺,表示没有必要分开举行。这一举措标志着他不再被百官轻视,并迅速在朝廷中赢得了主动。
无尽的父子之争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终于获得了他应得的尊重,开始坚持在每年的八月初十日直接接受百官朝贺,不再因为忌辰而推迟。经过这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他还通过施压,使得自己的父亲——已故的兴献王朱祐杬得以追尊为“恭穆献皇帝”,虽未完全打破“本生”二字,但却大大提升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朝臣的反对和长期的政治斗争。每当百官和世宗发生冲突时,世宗都通过精心布局和调整礼制,确保自己的立场不被动摇。几次与礼部官员的冲突,甚至导致了朝臣的非议和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如左顺门惨案等。
改变宫廷仪式的深意
到了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世宗突然决定改建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并将其命名为“玄极宝殿”,并用来举办斋醮活动。当时没有人注意到此举的深层含义,直到两年后,这个决定才暴露了其真正的目的——为了祭祀他的父亲献皇帝。通过这一行动,朱厚熜意图让自己父亲的神主能够顺利祔庙太庙,从而提升其在朝中的地位。至此,世宗不仅让父亲的名字被列入皇室祭祀体系,也通过在每年万寿圣节时优先祭祀父亲,逐步增强了对朝臣的掌控。
矛盾激化与宫廷冷战
尽管世宗通过不懈努力,为父亲争取到了不少荣誉,但他的独断专行和日益强硬的态度,让宫廷中的大臣们不满。随着皇帝不断推迟朝贺、频频调整仪式,百官们对其控制力的无奈和恐惧也愈发加剧。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时,世宗甚至决定亲自上演“青衣御门”的一幕,以示自己对朝臣的不满。
此外,在嘉靖二十年代初期,尽管世宗在私下里拒绝任何朝贺,并对自己的亲王继承者设限,但他并未放松对朝臣的压力和控制。至嘉靖三十年代时,群臣逐渐意识到,尽管皇帝远离朝堂,但其心机与冷酷的政治操作却依然维系着整个大明朝的运转。
结语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世宗在经历了长达二十三年的皇帝生涯后终于去世,然而,他在万寿圣节这一日始终未曾接受百官的朝贺。作为一位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宫廷政治和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他不仅为自己的父亲争取了应得的尊荣,更通过不断变换礼制和宫廷仪式,展现了一个“做皇帝”并不简单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