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玄武门之变”演化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李渊会不会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否会引发类似“靖难之役”的叔侄之争,导致唐朝历史提前演绎出一场类似的王位斗争呢?
第一个问题较为复杂,答案的可能性较低,但第二个问题却是相当清晰的,那就是不可能出现“唐版靖难之役”。
若李建成与李世民同时死于“玄武门之变”,李渊会选择立谁继位?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复杂的考量因素。李渊的四个嫡子包括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而《萱堂英雄传》中的“第一好汉”李玄霸则早早夭折。
假如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幸免于难,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死去,李渊将如何决断?答案显而易见,太子之位将毫无悬念地落到李元吉的头上。
有人或许会反驳:“怎么可能是李元吉呢?他才是导致太子与秦王争斗的主要原因,李渊如果不杀了他,那简直便宜了他,怎么可能选他为太子?”这种观点显然是被历史记载误导了。要知道,如果李世民不成为皇帝,你觉得他还能有如今的高大形象吗?
事实上,在兄弟之间的争斗中,李渊的立场很明确:他不允许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动摇,同时也希望能保全李世民的地位,至少不让李世民丧命。而李元吉,则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史书中提到他试图利用鹬蚌相争来实现个人野心,这种描述显然是对李元吉的误解和冤枉。换句话说,李元吉并非一味支持李建成,而是努力通过帮助李建成对抗李世民来捞取个人利益。
因此,李元吉在道义和法律上都占据优势地位。只要他还活着,太子之位自然是他的,毫无争议。接下来,我们假设李元吉也在这场变乱中丧命,那时候李渊的选择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偏好问题,而是关于皇位继承的更为复杂的政治考量。
皇帝选立继承人,并非单纯考虑个人的因素,而是对其背后势力的全面评估。首先,继承人必须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支持,以确保继位后的稳定;其次,继承人背后的支持力量不能过于强大,否则会威胁到现任皇帝的政权基础。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世民的支持基础是关东豪族,而李建成则得到了关陇集团和河北士族的支持。
然而,李世民的关东集团与李建成的关陇集团在忠诚度上有着明显差距。关东集团由于长期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唯有支持李世民才能改变他们的处境,因此,他们是死忠的。而李建成的关陇集团虽然支持他,但主要出于对继承法和皇帝个人的支持,他们本来就是唐朝权力的核心阶层,忠诚度相对较低。这就是李建成为何最终败给李世民的原因之一——他的团队缺乏铁杆支持者。
如果李渊考虑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势必会面临李建成旧部对这一决定的态度。李建成死后,太子旧党会不会将对李建成的忠诚转移到他的儿子们身上呢?河北士族或许会有所支持,但关陇集团的态度则会随李渊的立场而变动。实际上,李渊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一个相对强大但受控的皇太孙势力,以此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皇太孙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李渊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皇子们背后的势力来定夺继承人,而不仅仅考虑李建成的旧部支持。所以,太子旧党对皇太孙的影响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李建成在25岁时迎娶了太子妃郑观音,而郑观音比李世民的婚姻晚了一年,这意味着李建成的长子可能是庶长子。按照古人的传统,李建成的嫡长子应该是庶子,而郑观音的儿子如果在“玄武门之变”时才不过11岁,李渊要选择继承人时会面临年龄与身份上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需要在年长的庶长孙和年幼的嫡孙之间做出抉择。关于“嫡”的定义,某些学者认为“嫡”是指“嫡长房”,即李建成这一房,因此庶长子继承顺位更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嫡”指的是嫡孙,这种理解得到了《唐律疏议》的支持,但这一规定是在贞观年间才出台的,而李渊在位时并未受到此条法律约束。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李建成庶子母亲的身份似乎并不显赫,而郑观音虽是豪族,但并非关陇势力,因此,李渊选择李建成的儿子为继承人并非易事,反而可能倾向于选择李建成的弟弟李元吉或其他儿子。
最终,假如李渊真的决定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继承人,是否会爆发一场“唐版靖难之役”呢?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原因有二。首先,李建成的儿子与李渊的儿子年龄相近,且他们的治理能力尚不成熟,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支持。而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在于朱棣具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广泛的支持基础,这些李建成的儿子们显然无法比拟。其次,大唐的军权相对分散,没有一位藩王拥有像朱棣那样的军事力量,李渊的继承人即使产生内斗,也无法像朱棣那样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因此,无论李渊选择哪位继承人,都不太可能导致“唐版靖难之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