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汉的税收真的“三十税一”吗?真实情况早已突破了人们的想象
迪丽瓦拉
2025-09-20 02:38:29
0

在提到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初期的税收时,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西汉的税收非常轻,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保障,因此才有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之治”等持续100多年的繁荣景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西汉的税收体系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在西汉早期,税收主要包括土地税、人头税和徭役三类。

土地税,又叫“田租”,在古代文献中通常简化为“租”。刘邦时期,汉朝实行的田租是“十五税一”,即每年征收农民土地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到了汉文帝时期,这一比例被进一步降低至“三十税一”,也就是说农民每年需要上交三十分之一的粮食作为税收。显而易见,这样的田租负担相对较轻,算得上是非常宽松的。

除了土地税,人头税也对百姓构成了经济压力。人头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针对成年男子征税,口赋则是对未成年人征税。按照规定,15岁至56岁的成年人需要缴纳120钱的算赋,而每个未成年人则需交20钱的口赋。

而徭役则是另一项重要的负担。徭役意味着农民每年要为国家无偿工作一定时间,提供劳力。徭役的轻重依据国家的事务多少而有所变化。在“文景之治”时期,国家事务相对较少,徭役负担较轻;然而在汉武帝时期,随着战争和行政需求的增加,徭役的负担变得沉重。若不想服役,农民则可以选择支付300钱来免除徭役,相当于30石粮食的价值。由此可见,徭役是最为沉重的负担,远比土地税和人头税来得更为严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税负的实际影响,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一家普通农户拥有100亩土地,每亩地的年产粮食大约为1.5石,依此推算,100亩地每年可生产150石粮食。在丰收年,一家五口人可以获得150石粮食,其中10石用来缴纳田租,剩余的粮食则需出售或用于支付人头税和徭役费用。根据文景之治时期的粮价,10钱一石,一家五口的两名劳动力和两个未成年人,需缴纳的算赋和口赋共计280钱。假如选择免除徭役,还需支付300钱,相当于30石粮食。这样算下来,这家人实际上还剩下82石粮食。

综合考虑,汉代农民的实际税负率至少为38%。但这还不算全部,因为人均的粮食消耗量也不容忽视。古人饮食以谷物为主,肉类摄入量较少,因此每人的粮食消耗量相对较大。《汉书·食货志》记载,五口之家每月需消耗7.5石粮食,年需求量高达90石。而如果按之前的计算,一家人剩余粮食只有82石,这显然是不够的。但幸运的是,古人除了种植粮食外,还会从事一些副业,如养殖家禽、种桑养蚕等,这些副业虽然收入不多,但足以缓解生活压力。此外,古代的农民通常会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男性务农,女性织布,织布不仅可以自用,还能用来交换生活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代役制”并非每个家庭都能享受,许多贫困家庭只能选择亲自出征服役,尽管这意味着必须交出额外的粮食。若按照代役缴纳的标准来看,300钱(相当于30石粮食)大致可以支撑四个月的基本生活。

即使进入20世纪末,农村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汉代,但农民的生活依然艰苦,许多农民仍然无法负担白米饭,甚至只能以包谷饭为生。由此可见,即使是百亩之家的农民,也未必能够过上充裕的生活。

进入汉武帝时期,税收制度发生了剧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大幅提高了税负,并加强了对徭役的要求。徭役的增加直接导致农民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了粮食的产量。粮食产量的下降又推高了粮价。在汉武帝前期,粮价已飙升至40钱一石,是文景之治时期的四倍。到了汉元帝时期,粮价更是达到了100钱一石。

粮价的上涨意味着农民手中的粮食能卖出更多的钱,但由于徭役的负担加重,农民自身的粮食产量减少,许多农户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再加上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耕地,生活更加困苦。虽然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这也建立在牺牲百姓利益的基础上。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晚期“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武帝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存困境。

即便是“文景之治”时期,农民的生活也仅仅是“能勉强不饿死”而已。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曾写道:“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季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尽管在“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粮食储备丰盈,户口增长,但这并不能代表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盛世”更多是统治阶层的盛世,而不是百姓的繁荣。

所有的历史都表明,古代所谓的“盛世”并不等同于平民的富庶,反而常常是贵族与官僚的富足,平民仍然在生存的压力中挣扎。这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实写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蒋...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在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之际,迫于形势不得不实施战略性...
原创 除... 丞相这一生中,真正被“自己人”坑过的也就两位,一位是因大意失去街亭的马谡,另一位便是本文主角——李严...
原创 非... 在非洲肯尼亚西部那片遥远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藏匿着一个保留着古老一夫多妻制传统的部落。在这片充满...
原创 一... 历史开讲:春秋五霸与秦穆公的治国之道 提到春秋五霸,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齐桓公、晋...
原创 长... 公元前260年,秦国的扩张之路遭遇了赵国的强大阻力,长平成为了秦军进攻的瓶颈。此时,秦王一统六国的雄...
从香港到韶关:一条用统战智慧搭... 1941年底,香港沦陷,300多位中国文化精英命悬一线。 一场跨越9个月、穿越封锁线的绝密大撤离悄然...
原创 貂... 江山代有风华,红颜常伴妖娆凄艳。21岁的杜晓欣是一位年轻的网络小说作者,她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心中突...
原创 古... 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每当梆子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打更人提着灯笼掠过坊门,便会惊起栖息在屋檐下的寒鸦。这...
日本天皇首访蒙古国,专程祭奠日... 文|张吹吹 编辑|张吹吹 “前脚还说要跟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后脚就跟日本勾搭在一起了?” 2023年,...
明朝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后来又... 永乐三年(1405年),一支庞大得令人窒息的舰队劈开南中国海的波涛。船队中“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
原创 曹... 古人的社会出身并不是民间所普遍认知的那样,而是由官方所明确界定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那些家境殷实、...
原创 马... 马超,字孟起,作为三国时期的传奇武将之一,以英勇善战的形象与关羽、张飞、赵云并肩,成为蜀汉“五虎上将...
原创 贾... 贾元春被突然加封为“贤德妃”,这对于贾家而言,堪称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也意味着贾政将自己的女儿成...
原创 朱... 民间常流传着一种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按照这个标...
原创 雍... 你知道清朝皇帝的作息时间吗? 早前,网上流传了一份雍正皇帝的作息表,表中显示他每天清晨四点钟便起床,...
一门忠烈,英魂永驻马鞍山 淄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一门忠烈”木匾 李 媛 摄 从抗日英雄马耀南的日记手稿,到早期机关刊物《山东劳...
原创 魏...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的武将阵容随着五虎上将的相继离世而逐渐衰落,但即便是在魏延被斩杀之后,蜀汉仍然...
寻根大禹故里 第七届海峡两岸大... 第七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幕。(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台湾网7月7日讯...
原创 邓... 在开国将领中,邓华无疑是其中少数几位被称为“军政双全”的人物之一。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战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