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中,有一个来自非洲的国家曾狂妄自大,声称自己是“世界第二强国”,并扬言要教训志愿军。可是,他们在战场上没有多少时间便被志愿军打得狼狈不堪,最终不得不痛定思痛,意识到自己的实际实力,匆忙撤回了国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如此狂妄?他们又是如何被志愿军打醒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这个国家就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虽然他们的军事实力远称不上“世界第二”,但不容忽视的是,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在当时确实具备一定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背后有着美国的强力支持。在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曾经长期被欧洲列强殖民,但二战后,美国为了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开始拉拢这个国家,将其作为战略“桥头堡”。
为了表明诚意,美国不仅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十多个军事和经济合作协议,向其提供了大量援助,甚至为该国提供了超过一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占到美国对非洲援助总额的一半。除此之外,美国还派遣军事顾问小组,帮助埃塞俄比亚的精锐部队接受类似美军的训练。凭借这些支持,埃塞俄比亚迅速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精锐部队,在非洲地区名列前茅。
随着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埃塞俄比亚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们不仅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二的军事强国,还以此为基础认为,自己有能力协助美国“维持世界秩序”。正是在这种盲目自信的氛围中,1950年当美国宣布组建“联合国军”并决定干涉朝鲜战争时,埃塞俄比亚毫不犹豫地跳了出来,成为了美国的“帮凶”。
当时,美国声称战争会在几个月内结束,埃塞俄比亚上下充满了对胜利的过度期待,认为这将是一次轻松的胜利之旅,甚至有人认为,自己会像度过一次“愉快的东洋之旅”一样,战后回家过圣诞节。于是,1951年4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的“卡涅1营”乘坐“麦克雷将军”号运兵船,横跨万里,驶向朝鲜半岛。
抵达韩国釜山后,埃塞俄比亚部队迅速获得了美军配发的先进武器,并在汤奈地区接受了为期六周的适应性训练。接着,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军第七步兵师。这支来自非洲的部队引起了联合国军其他国家的好奇,他们迫切想知道这支“神秘”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
然而,埃塞俄比亚军队很快就让所有人刮目相看。1951年8月,美军的王牌部队第24师在金城地区遭到志愿军的猛烈反击,不得不撤退,美军第七师接管了防守任务。埃塞俄比亚的卡涅1营被部署在赤根山一线,终于等到了出征的机会。全体官兵都摩拳擦掌,誓要让志愿军见识一下他们的厉害。
然而,随后的战斗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8月15日,卡涅1营的2连1排在巡逻时被志愿军的27军80师238团伏击,埃军先遭遇了猛烈的迫击炮攻击,随后志愿军发动近身反击,埃塞俄比亚军一时陷入混乱,最后狼狈撤回阵地。第二天,卡涅1营决定反击,派遣2连2排设伏。然而,他们再次遭遇了志愿军的反伏击,结果依然是被痛打一顿,灰溜溜地撤回。
尽管这两次小规模的冲突让埃塞俄比亚军颜面尽失,但更大的考验很快就来临。8月26日,美军第七师决定发起一次突袭,命令卡涅1营攻击战略高地——602.2高地。然而,这次攻势彻底暴露了埃塞俄比亚军的短板。尽管他们在人数上占优,并且还可以依赖美军的炮火支援,埃军依旧无法攻下这个关键高地。令人惊讶的是,守卫高地的志愿军67军,虽然是新到朝鲜的部队,战斗经验远不如其他志愿军部队,但他们却顽强防守,最终让埃塞俄比亚军败退。
在这场攻防战中,埃塞俄比亚军的无力让联合国军高层大为震惊。原来,所谓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完全是埃塞俄比亚自己陶醉出来的虚荣。虽然美国提供了训练和装备,但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军队的实际发展远未达到预期。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埃塞俄比亚军队不了解朝鲜的气候,士兵们仅携带了薄薄的单衣,面对朝鲜的严寒天气,他们迅速染上风寒,很多人甚至没有上战场便被送进了医院。随着寒冬来临,雪开始覆盖大地,很多埃军士兵从未见过雪,导致出现了“雪盲症”。在前线的野战医院中,埃军官兵填满了病床,增加了美军医疗人员的负担。
美军无奈之下,将埃塞俄比亚部队安排到后方执行巡逻和后勤任务,而美国则为他们编织了一个“每战必胜”的宣传。然而,实际上,埃军的战果不过是在巡逻时偶尔击败游击队,几乎没有什么战斗性成果。1952年3月,卡涅1营进行过73次战斗,损失了47人,但没有一场大规模的胜利,最后不得不灰头土脸地返回埃塞俄比亚。
尽管如此,埃塞俄比亚并未从此退场。几天后,训练有素、装备更为先进的“卡涅2营”抵达了朝鲜。与其说他们要为1营复仇,倒不如说他们希望能通过一场辉煌的胜利来洗刷前一批部队留下的耻辱。然而,埃塞俄比亚军的悲剧并未因此终结,他们再次被美军部署到远离战斗的边缘地区。尽管如此,卡涅2营的官兵依然不满这种“大材小用”的待遇,屡次要求派遣到前线。
最终,卡涅2营被派往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那里正是志愿军的坚强阵地。美军为了争取在停战谈判中的主动权,发起了对上甘岭的猛烈进攻。而埃塞俄比亚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注定永载史册。
尽管美军在空中和地面上都给予了大量火力支援,志愿军却凭借着坚韧的作战精神,顽强守住了阵地。埃塞俄比亚军在上甘岭的第一次冲锋虽然成功占领了一个小高地,但很快便暴露出战术缺陷。志愿军发动反击后,他们的阵地被彻底夺回,埃军最终不得不撤出。
这场战役,标志着埃塞俄比亚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最高点。接下来的战斗,埃军的表现再次不尽如人意,最终不得不在1953年4月,与卡涅3营交接后,乘船回国。虽然美军宣称埃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只有埃塞俄比亚自己清楚,他们的表现究竟有多么失望。
经过这场惨痛的教训,埃塞俄比亚的高层彻底醒悟,认识到自己并非所谓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而是一个在国际上并不起眼的国家。战后,埃塞俄比亚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并逐渐摒弃了过去的偏见。1965年,埃塞俄比亚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贸关系,五年后,两国正式建交。虽然埃塞俄比亚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参与对抗志愿军,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和平与友好,并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
下一篇:原创 近代亚洲第一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