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的泸州市,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和古蔺县。这片土地已经是四川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泸州的行政区划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市中区,其他的则都是县城。那时,江阳区和龙马潭区都还不存在。
但如果我们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泸州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独特的划分——十大乡。每个乡的名称都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直到今天,许多年长的泸州人仍然会提起自己来自某某乡的记忆。
既然泸州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尤其是江阳沽酒客常谈起的那段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泸州曾经的十大乡,带着大家一起回顾那些古老而优雅的名字,感受一份历史的情怀,看看你是否来自其中的某个乡呢?
泸州十大乡的历史渊源
泸州的十大乡制起源于明朝的八大乡制,到了清代雍正时期,这一划分经过改定,成为了如今所知的十大乡。直到1934年,泸县的国民政府在行政调整中决定取消这一划分,并将原本较大的场所升格为乡,重新划分泸县为42个乡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泸县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泸县,而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泸州。
经过这样的划分和调整,泸州的行政区划变得更加复杂。然而,即便是在新的行政区划下,泸州的很多老人仍然习惯性地提到自己来自“十大乡”中的某个地方,这种叫法至今未曾完全消失。
让我想起,民国初年将泸州改为泸县时,很多老泸州人,包括周边的富顺等地的人,依旧习惯称泸州为“泸州”,他们始终觉得把泸州改为县城多少显得有些“失格”。而现在,有些泸州人则反倒把那段短暂的泸县历史当作一种荣耀,认为泸州的今天是一种天赐的恩典。这种过分的自卑和过度的自大都并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要正确理解历史的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努力、成长,才能真正感受到归属感。
雍正七年的历史变动
在雍正七年,随着湖广填川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果,泸州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康熙的奠定基础上,雍正开始对泸州进行行政改革,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前朝,同时更有效地管理泸州。于是,泸州从原来的八大乡升格为十大乡,并且大多数乡的名称沿用了前朝的旧名,部分则是根据当时的需要重新命名。经过这样的调整,十大乡的名称也开始逐渐传承下来。
十大乡的名称分别为:衣锦、里仁、凤仪、麟现、安贤、会文、伏龙、宜民、崇义、忠信。虽然现今的资料并不完整,但这些名字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这些名称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甚至有些名字已经消失,但它们依然在许多泸州人的记忆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民国时期的变迁与十大乡的消失
清朝灭亡后,民国初期,尽管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泸州依然沿用着清代的乡村划分,十大乡的名称继续沿用,只是名称下辖的区域逐渐转变为“场”。到了民国时期,所有的“场”基本上沿用了明代或更早的名称,少数地方则是清代的新命名。
然而,随着四川省在1934年开始归属国民政府管辖,泸州的行政区划再次发生变化,旧有的乡镇制被彻底打破。泸州的十大乡名称逐渐被新的行政划分所取代,这一切标志着旧制度的结束和新政权的建立。尽管如此,很多泸州的老一辈人,依然习惯性地将自己归属于“十大乡”的某个乡,特别是在家谱、族谱的记载中,这些古老的名称永远留存下来,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大乡的地理分布
如果我们回顾泸州的历史,十大乡的地理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的全部以及纳溪区的大部分和合江县的小部分,甚至包括当时的泸州城区(即今天的中心半岛和小市)。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泸州城区相较于现在显得十分狭小,但也正因为如此,城区的居民在当时常常自认为拥有一种“优越感”。
实际上,泸州的发展并非仅仅由城区的人主导,来自十大乡的居民大量涌入老城,彼此之间也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应仅仅由城区或者乡村来定义,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成长。作为泸州人,我们要彼此尊重、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建设更好的未来。
结语
无论泸州的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是曾经的十大乡,还是如今的行政区划,它们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理解和珍视这份历史与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这也是我们每个泸州人应有的责任。今天的泸州,依旧在朝着更加繁荣的未来迈进,而这份历史与文化将继续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