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占北京后侵占了圆明园,并对其进行了肆意的破坏和掠夺。他们将园内的宝贵物品一一劫掠,能带走的毫不留情地抢走,无法带走的则被砸毁或焚烧殆尽。虽然英法联军是劫掠的主力,但一些中国土匪和百姓也趁机趁火打劫,肆意偷取园中的珍贵物品。那么,这些趁机抢掠的中国人最终都怎么样了?清政府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圆明园,曾是中国最美丽的宫殿之一,汇聚了无数奇珍异宝。然而,在1860年的这场劫掠中,它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摧残,至今仍深深刻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中。如今,圆明园的惨败依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争论。尤其是在国际拍卖会上,曾经属于圆明园的艺术品一旦现身,却时常发现它的“新主人”是外国收藏家,这种情形每每引发中国网友的愤怒与激烈讨论。
圆明园曾是全国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内有无数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但如今,圆明园已成废墟。昔日辉煌的建筑遗址被烧焦的砖石覆盖,湖泊上布满了杂草,草坪上散落着碎石,原来的风貌已不复存在。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英法联军。
这场劫掠的背景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后的历史时期。为了增强对中国的控制,英法两国派遣了一位贵族指挥官和一名记者鲍尔比来到中国。鲍尔比在他的日记和报道中,对中国的文化和建筑表达了极高的赞赏。他特别提到,圆明园中的人工园林之美令他印象深刻,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敬仰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西方的这些赞美并未阻止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足以迫使中国屈服。英法联军最终进入了圆明园,看到园中珍贵的丝绸、瓷器、古籍等宝物,毫不犹豫地进行掠夺。那些拿不走的物品,联军直接用暴力摧毁,甚至从墙壁上撬下镶嵌的珠宝,直接装进口袋。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是在这次劫掠中失窃,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的痛。为了找回这些遗失的国宝,许多中国人努力尝试通过各种渠道把它们带回祖国。
圆明园不仅有无数珍贵的艺术品,还有许多稀有的树种和花卉。然而,英法联军对此毫不关心,他们不仅肆意砍伐园中的树木,甚至还将园中的景观付之一炬,将这片曾经象征中国辉煌的园林化为一片废墟。
那么,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据说,英国记者鲍尔比在与中国谈判时,遭到中国代表团的冷待,并最终死于非命。愤怒的英方指挥官埃尔金伯爵下令焚烧圆明园,作为报复。这场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的建筑和无数宝贵文物一同毁于一旦,甚至连三百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也未能逃脱,惨死于大火之中。
在英法联军肆意掠夺之时,一部分中国人也参与其中,趁机进行劫掠。史书上对于这些中国人的记载较少,但从英法联军的日记和中方大臣的奏折中可以看到,当时确有一些土匪和百姓加入了这场劫掠。他们偷偷潜入圆明园,窃取园内的珍宝,虽然他们害怕英法联军的枪炮,但眼前的诱惑让他们禁不住冲动,趁乱抢夺了不少贵重物品。
当时,圆明园周边的许多村民也参与了这一行为,他们紧随英法联军的步伐,趁机抢夺遗落的宝物。而更有甚者,在英法联军撤退时,这些村民发现了遗落的贵重物品,纷纷捡拾其中的珍宝。对这些人而言,圆明园的遗物意味着丰厚的财富,一个簪子、一块布料,都足以养活他们多年。
清政府在英法联军撤退后,立即派遣官员前往圆明园进行调查。大学士瑞麟札文亲自带领八旗军士前往圆明园追查盗窃物品,并对相关罪犯展开了严厉追捕。清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要求那些捡到圆明园物品的民众主动上交,若在规定时间内不归还,将受到严厉处罚。对于那些直接参与抢劫的土匪,清政府则坚决追究其责任,依法严惩。
然而,清政府的措施并未能彻底收回流失的文物。许多老百姓和土匪的“抢劫”行为虽然受到制止,但也有不少官兵在其中“监守自盗”。不少八旗士兵和官员甚至私藏了从圆明园劫掠而来的宝物,急于将其低价出售给京城商人。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将这些文化瑰宝转手倒卖,几乎没有留下太多能归还给国家的物品。
令人痛心的是,尽管清政府采取了行动,真正能够收回的珍贵物品却寥寥无几。时至今日,圆明园的文物仍流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极具历史意义的文物,如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依然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展出,毫无归还的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和苏联曾在某些历史事件后对其掠夺的文物进行了道歉并归还。而其他国家则依旧对中国的历史遗物置若罔闻。尤其在圆明园火灾时丧失的《永乐大典》,如今已经无法复原,且大部分版本仍下落不明。至今,只有德国和苏联主动归还了一些文物,但对于大部分遗失的国宝,仍无任何回归的希望。
圆明园中的宝贵遗物代表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这场劫难,许多文物依然漂泊在外。中国人曾经为这些文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今,恢复这些遗产的梦想仍在继续。我们必须牢记圆明园的教训,只有振兴中华,不断努力,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