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舅子做的这一选择,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高官厚禄常常让人心生向往,但比起权力和财富,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显然更为重要。正因为他一再推辞,恳请朱元璋“只求有酒,不要加官进爵”,他才得以安享晚年,免于遭受牢狱之灾。这正是小人物的高明智慧,既不贪图权位,又能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朱元璋在征兵期间,意外得到了妾室和三位小舅子
当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时,有一次他去乡里征兵,恰巧遇到了一位以相面为生的郭山甫。郭山甫初见朱元璋,便被他那非同寻常的相貌所震惊,赞叹不已:“红光满面,紫气东来!”朱元璋的面容与众不同,从后来的记载来看,他有一张类似鞋拔子的脸,实在是十分特别。如此奇特的相貌,让郭山甫立刻认定朱元璋必定是天命之人,将来一定能够成就大事,至少也能封王拜相。
因此,郭山甫决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他不仅让自己的儿子们——郭兴、郭英、郭德成——跟随朱元璋,还安排女儿郭宁莲侍奉朱元璋。果然,郭山甫的眼光非常毒辣,朱元璋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登基称帝,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帝王。
郭兴和郭英也表现得相当不错,他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凭借着卓越的战功,不仅被列为“淮西二十四将”,还获得了更高的官职,分别被封为巩昌侯和武定侯。郭宁莲也因得宠被封为宁妃;而郭德成,虽然性格开朗、机敏,又跟着兄弟们一起参与了不少战斗,但因为他只喜欢喝酒,对仕途没有什么追求,所以只能获得一个骁骑舍人的普通官职。
郭德成两次因酒事化险为夷
一、郭德成因喝酒推辞官职
前文提到,郭德成的官职实在太低,朱元璋对此心里多少有些不满。毕竟,郭德成是宁妃的亲弟弟,如果不给他一个像样的官位,怕是宁妃会不高兴。于是,朱元璋将郭德成召来,打算给他升官:“小舅子,你对大明的贡献也不小,骁骑舍人对你来说确实太委屈了。这样吧,我给你封个大官。”朱元璋笑着对他说,本以为郭德成会感激不尽,欣然接受。没想到,郭德成一听,立刻跪了下来,坚决推辞。
“朱老大,我这个人就只喜欢喝酒,您让我去当官,这不太合适吧?我对政事一点也不懂,怕到时候做不好,反而让您为我收拾烂摊子,这才是我的罪过!”郭德成说完,便一直跪在地上,头低得很。他心里其实在想:“让我当官,如果哪天你不开心了,我的小命是小事,连累家族才真的是大祸!我不如死死扛着,实在不行,就把头磕破了,总之我就是不答应!”
朱元璋叹了口气,略带无奈地说:“你让我说你什么好!这么不求上进,不让我省心……算了,我不再提官职了。既然你不愿意,就当我没说过吧。以后我赏你点美酒和钱财,至于大官这个事,你什么时候想做官再来找我。”
这次对话,朱元璋原本是想给郭德成涨点官职或工资,结果却没料到小舅子的这种态度,恰恰体现了他对朱元璋的深刻敬畏。即使是个酒鬼,郭德成也能看得清楚,伴君如伴虎,宁可不争名利,只求保命安稳。朱元璋显然察觉到了这一点。
二、郭德成酒后失言,硬着头皮去当和尚
有一次,朱元璋召郭德成入宫喝酒,二人相互劝酒,最终郭德成喝醉了。刚要告辞回家,站不稳,帽子掉了,头发也随之散开。朱元璋看到郭德成这一副模样,觉得有些好笑,便戏谑他说:“你真是个醉鬼,话都说不利索,简直像疯汉!”郭德成一摸自己乱蓬蓬的头发,也跟着笑道:“这乱七八糟的头发真烦人,要是能剃光多好,凉快。”这番话让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冷。
朱元璋年轻时曾在寺庙做过和尚,这个话题他心里最忌讳。于是,他觉得郭德成是在故意讽刺他,心里已经暗自记下了这笔账,准备找机会一起算账。郭德成回家后酒醒,想起自己酒后失言,顿时吓得冷汗直冒,生怕自己惹上大麻烦,甚至连性命都可能丢掉。他决定不再解释,因为越解释可能越糟。最后,他咬牙决定不顾一切,剃发出家做和尚。
当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他反而点了点头,心里松了一口气。原来郭德成确实是个不求名利的人,且有着极强的自保意识,知道避开一切可能引发危险的事情。朱元璋也因此放下了心中的戒备,认为他是个“疯汉和尚”。
郭德成的这两次举动,完全消除了朱元璋对他的疑虑。也正因为他不问政事,不追求权力,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才在后来的胡惟庸案中幸免于难。即便他有所牵连,但朱元璋深知他对政治毫无兴趣,也没有权力欲望,最终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让他安享晚年。
因此,郭德成的选择,并非单纯因为不想因酒误事,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朱元璋权力的敬畏与自知之明。朱元璋极为忌惮外戚干政,而郭德成显然深知这一点,这也是他在面对朱元璋提供的官职时,一再推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