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日常生活中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按理来说,他本应与做官无缘,但最终他却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推翻了元朝,消灭了各路群雄,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在这其中,刘伯温的贡献不可忽视,因此常有人将他与诸葛亮并列,称其为“一统江山刘伯温”。
尽管刘伯温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根据史书的记载,在1375年正月,刘伯温因为受寒生病,病情突然加重。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着太医去探望他。按照太医开的药方治疗后,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最终三个月后去世。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猜疑,很多人怀疑胡惟庸在药中下了毒,导致刘伯温的死亡。然而,由于当时没有确凿的证据,且胡惟庸权势巨大,没人敢公开指责他。
然而,在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调查过程中,有人揭发称,五年前胡惟庸曾指使太医在刘伯温的药方上做手脚,导致其死于中毒。由此,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说法也被定为定论。出乎意料的是,现代专家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刘伯温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药方中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对天文地理、甚至未来事件都有深刻洞察的人,刘伯温怎么可能未察觉药方的异常呢?
此外,刘伯温在服药后病情加重,但他为何不及时停药呢?是因为太医欺骗了他,还是他有不得不服药的原因?刘伯温的去世显然存在疑点,但当时却没有人敢提及这些疑问,直到五年后胡惟庸被定罪。胡惟庸既没有承认自己有毒害刘伯温的行为,也没有确凿证据支持他毒死刘伯温。这样一来,胡惟庸是否冤枉了,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刘伯温与胡惟庸的关系来看,胡惟庸确实有杀刘伯温的动机。刘伯温属于浙东派,是代表浙东地区读书人的人物,而胡惟庸则是淮西派的代表,原本由李善长领导,后来李善长隐退,胡惟庸成为新的代表。明朝建立后,浙东派和淮西派长时间对立,互相争斗,但又都无法彻底消除对方的影响。朱元璋为了制衡两派,始终保持高位不参与其中。然而,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手段却让李善长感到恐惧。李善长深知即使自己位高权重,也逃不出被杀的命运,因此选择早早退出官场,过上隐居生活。
随着丞相职位的空缺,朱元璋不得不寻找继任者。他找来刘伯温商量此事,但刘伯温却否定了朱元璋提出的三位候选人。朱元璋因此对刘伯温产生了不满,虽然没有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最终还是让胡惟庸担任了丞相。胡惟庸上任后,立即展开对刘伯温的打压,不仅向朱元璋告发刘伯温,甚至诬告他准备在有王气的地方修建自己的坟墓。这一指控无疑对刘伯温来说是致命的,因为王气无法判断,是否真实全凭朱元璋的态度。如果刘伯温不能提供合理解释,很可能会丢命。
面对这一指控,刘伯温没有做过多辩解,而是直接选择住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向朱元璋展现自己的清白。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态度后,表示非常满意,并诏书让他回家安享晚年,甚至承诺相信他。然而,刘伯温回家后却突然生病,朱元璋派出他的对立派来探望刘伯温。由此可见,刘伯温的死因或许与朱元璋的命令有关,可能是朱元璋命令胡惟庸下毒,最终导致刘伯温的死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能够解释得通。毕竟,若没有朱元璋的命令,胡惟庸也不敢对刘伯温下毒。等到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后,他的结局已经注定,无论他是否多背上一条罪责,都已无关紧要。将刘伯温的死推给胡惟庸,也许是朱元璋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