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清军
提到明末的农民军,大家的印象通常是他们充满破坏性,像是农民军焚烧凤阳,李自成水淹开封,给这两个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张献忠的大西军,更是被人指责屠尽四川。但在这支农民军中,孙可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孙可望,作为张献忠的义子,是大西军中的文治派人物。他在大西军进入云南后,积极推行货币改革。孙可望对于云南的管理,为永历政权能在西南坚持与清朝对抗十多年提供了关键支持(如果按永历帝殉国算,是14年)。但孙可望的历史却充满矛盾,他不仅是云南沦陷的重要推手,后来还背叛了明朝,成为汉奸,向清朝透露了云南的情况,直接加速了云南的陷落。而他所推行的货币改革,后来被清朝和吴三桂接手并继承。
一、孙可望简介
孙可望,陕西人,明末农民军将领。1630年,他跟随张献忠起义,后来被张献忠收养为义子,成为张献忠阵营中的重要智囊。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孙可望被封为首席大臣,掌控大西的文武事务。
1646年,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战死。1647年,永历元年,大西军残余力量在孙可望和另一位张献忠义子李定国的带领下转战云贵。同年,孙可望称王。到了1651年,孙可望接受了永历帝的招安。次年,他带兵护送永历帝安全抵达贵州安隆,显示了对明朝的忠诚。此后,孙可望借永历帝的名义,发展辖区的经济,使得明朝能够在西南一带坚持数年之久,完成了弘光朝未曾做到的成就。
1652年,民族英雄李定国在桂林大败汉奸孔有德,迫使孔有德结束了自己的罪恶生涯。此役让李定国一举成为永历朝的顶梁柱,声望迅速超越孙可望,这也加剧了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矛盾。此后,孙可望逐渐脱离永历朝廷,开始割据一方。1657年,孙李冲突爆发,李定国以少胜多,孙可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仅带着50骑逃亡。著名的黔剧《龙城惊变》正是以孙李矛盾为背景创作的。1658年,孙可望因不甘失败而投降清朝,他用清朝封王和巨利的诱惑,出卖了西南的情报,导致云南更快地沦陷。
到1660年,云南几乎全境沦陷,永历帝逃往缅甸,孙可望的利用价值被清朝榨干,清朝对他失去兴趣,孙可望在同年去世(普遍说法是被清朝所害)。1661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次年病逝。至此,孙可望家族的荣光逐渐褪色,直到1771年,孙家所有恩赏被彻底剥夺,退出历史舞台。
二、孙可望的货币改革
到了永历朝时,明朝只剩下西南一片土地,而清朝则控制了中原、江南等富庶地区。尽管如此,西南一带却能够与清朝抗衡十余年,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孙可望。在孙可望众多的云南治理政策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货币改革。只有货币流通顺畅,商业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财富才能积累。
早在1644年,孙可望就开始在成都发行铜钱“大顺通宝”。1647年,孙可望与李定国进入贵州时,永历帝在广东登基。当时的云南因为长期被土司所压制,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孙可望和李定国进驻云南后,收复了被土司占据的城池,并在占领区设立了四府。为了保障大西军的物资供应,孙可望开始在这些地区推行铜钱的流通。
同年,孙可望在临安府(今云南省建水县)被明朝的御史任僎劝进,成为“国主”,号东平王,开始发行“兴朝通宝”铜钱。清代《罗次县志》认为,此时孙可望已经建立了“兴朝”政权,但现在多数历史学者认为孙可望的目标是模仿曹操,依靠永历帝的名义以权力为核心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孙可望保持了克制,没有自称帝位,这一点让他与许多历史上的篡位者不同。
1647年4月,孙可望等人收复昆明,正式提出“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的口号。此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放下了阶级仇恨,携手合作抗击外敌。
三、货币改革的影响
历史上,云南地区长期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元代以后,云南虽然被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但依旧以海贝为货币。明代云南的白银产量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因此,白银也在云南地区广泛流通。在嘉靖时期,明朝曾尝试废止海贝,改用铜钱,但未能成功。直到孙可望进入云南时,云南的货币体系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刚开始,孙可望仍然采取了掠夺手段,每当攻占一座城池,他和他的部队会掠夺城内的财富。随着农民军逐步在云南站稳脚跟,孙可望开始着手进行货币改革。他首先推行了“禁民用贝巴”的政策,并以铁血手段执行,违令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
在被永历帝招安后,孙可望进一步推行了“折银钱”制度。这一制度是将铜钱的背面刻上规定的银两比价,并以白银的厘、分为单位。到孙可望的手中,永历政权的货币已经完全以白银为主流,铜钱则作为辅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
当时,造币行业是一个极其暴利的行业,孙可望依靠这一点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甚至在1652年,永历帝的所有收入都来源于孙可望提供的税收。孙可望此时已是永历朝的最大权臣。
尽管孙可望的改革为永历朝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繁荣,但他自身的野心逐渐显现。当李定国击败了他之后,孙可望的实力大损,立即背叛明朝,引清兵入滇,最终导致了大明最后根据地的沦陷。
文史君说
孙可望开创的“折银钱”制度不仅在顺治时期和吴三桂统治云南时期被继承下来,甚至影响了全国范围的货币改革。虽然孙可望出身农民,但他的经济改革政策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孙可望本人的野心过大,最终导致他没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