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与直系将领冯玉祥联手推翻了当时由曹锟领导的直系军阀政权。北方局势的剧变让孙中山看到了重新建立理想中民主共和国的机会,尤其是在冯玉祥和张作霖等人的邀请电报送到之后,他内心深处那颗追求国家复兴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起来。
孙中山是否应当北上?他一时之间心情复杂,难以抉择。于是,他召集了一群信任的追随者进行商议,最终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此时不可北上。”当时的孙中山病情已非常严重,他深知如果错过这次机会,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民主共和国或许永远无法实现。因此,他执意决定,即使身患重病,也要北上争取这最后的机会。
1924年11月12日,孙中山终于启程前往北京,途经黄埔时,他在当地停留了一夜。深感不安的孙中山与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进行了长谈,情感愈加沉重地说:“我即将前往北京,能否活着回来,难以预料。无论如何,我是要去那里为我们的事业奋斗……”紧接着,孙中山继续前行,经过上海、绕道日本,到达天津后,病情愈加严重。然而,依靠信念的力量,他从床榻上挣扎起来,继续向北京进发。可悲的是,北方的亲日派势力却给予了他迎头一击,令他的希望在重重打击中渐渐熄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失望与愤怒中辞世。国民党陷入了接班权力之争的混乱局面,而当时最有接班能力的人选并非蒋介石。虽然孙中山临终时留下了三封遗嘱,但始终未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得国民党内部的元老们纷纷虎视眈眈地展开争斗。那时,蒋介石的政治地位并不突出,甚至远未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孙中山身为广东人,对于同乡的支持从不吝啬。孙中山去世后,三位广东籍的党内高层人物——汪精卫、廖仲恺与胡汉民,成为了最有可能接班的人选。在这三人之中,汪精卫是唯一一位随孙中山北上的人物,在孙中山弥留之际,汪精卫承担起了起草政治遗嘱的责任,期间孙中山多次提到汪精卫的名字。在许多人的眼中,汪精卫似乎注定是孙中山的接班人,但与其他两位竞争者相比,汪精卫尚显年轻,政治资本略显不足。因此,他便开始积极拉拢蒋介石,试图借此势力打败胡汉民。然而,他未曾预料到的是,蒋介石的政治手腕远远超过了胡汉民,最终汪精卫的政治路也发生了转折,走上了投靠外敌的道路。
为了权力,汪精卫不惜成为日本傀儡政府的主席,结果给自己永远烙下了“汉奸”的恶名,背负上了无法抹去的骂名。他最终辜负了孙中山对他的期望,背离了他一度追求的民族独立与民主理想。曾经那个敢于刺杀摄政王的无畏姿态,如今却被历史的烟尘所掩埋,成为众人眼中的反面教材。
与汪精卫不同,廖仲恺在国民党内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坚定追随者,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孙中山去世时,廖仲恺在党、政、军各个领域都拥有重要职务,甚至汪精卫都不敢轻视他。然而,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廖仲恺作为左派的代表人物,其坚守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支持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使得他成为了右翼分子的眼中钉。为了削弱廖仲恺的势力,国民党右翼分子如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散布谣言,试图将其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廖仲恺从不畏惧,与右翼势力进行顽强对抗,但最终却未能逃脱被暗杀的命运。自他遇刺后,国民党的方向逐渐偏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走向了脱离民众利益的歧途。
相比之下,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资历远远超过汪精卫和廖仲恺,他不仅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还曾在孙中山北上之际,被任命为代理大元帅。胡汉民长期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拥有广泛的政治影响力,他一直认为自己将会继承孙中山的事业,毕竟从各方面来看,他的竞争力并不逊色于任何人。自1905年加入同盟会起,胡汉民便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在党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自1924年起,胡汉民逐渐向保守立场倾斜,主张反共,并且对俄国的影响保持警惕,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坚决反对者。
然而,在权力斗争中,胡汉民未能成功站稳脚跟。他和其他右派领导人,为了抢夺党内的控制权,开始策划暗杀行动,结果当廖仲恺被刺杀后,胡汉民成为了最大嫌疑人。汪精卫、蒋介石等人趁机发难,将胡汉民排挤出局,进而控制了党内的政权。
虽然胡汉民和汪精卫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了阴谋手段,但他们在与蒋介石的博弈中最终败下阵来。蒋介石成功逆袭,尽管这一转变充满了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从孙中山去世的那一刻起,蒋介石便已经暗中展开了自己的政治布局。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蒋介石全记录》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