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啊,真的是太精彩了,英雄辈出,谋士如云。今天咱就来讲讲其中一位,虽然名气可能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却有着非凡才能的谋士 —— 法正。民间有这么个说法,叫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法正到底有多厉害呢?就连曹操都对他赞誉有加,今天咱就来唠唠。
法正,字孝直,原本是刘璋的部下。那时候的刘璋,占据着益州,可这人吧,性格暗弱,没啥大志向。法正空有一身才华,在刘璋手下根本得不到重用,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被藏在了鞘里,无法展露锋芒。你想啊,法正这样有抱负的人,怎么能甘心一直待在这样的主公手下呢?所以啊,他心里早就盼着能遇到一位明主,好施展自己的才华。
机会来了,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名声也越来越响。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一合计,觉得刘备这人有雄才大略,是个值得追随的主公。于是,他们就开始暗中谋划,准备迎接刘备入蜀。你瞧,这法正眼光多独到,一下子就看准了刘备这个潜力股。
公元 211 年,刘璋听从了张松、法正的建议,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抵御张鲁。这可把法正乐坏了,他终于有机会接近刘备了。法正见到刘备后,那叫一个激动啊,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明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刘备献上了夺取益州的计策,他说:“将军您是当世英才,而刘璋懦弱无能,张松又是益州的重要人物,可以作为内应。再加上益州殷富,地势险要,凭借这些,成就大业简直易如反掌。” 刘备一听,这不正合自己的心意嘛,简直就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啊,当下就欣然同意了。
从这儿就能看出,法正这人眼光独到,对局势的分析那叫一个透彻。他知道刘璋不是能成大事的人,益州迟早会落入他人之手,与其便宜了别人,不如献给刘备,这样自己也能有个好前程。而且他提出的这个计策,环环相扣,充分利用了各方的优势,真可谓是深谋远虑。
之后,刘备入蜀,法正就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在刘备与刘璋决裂后,法正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刘璋的谋士郑度曾提出坚壁清野的计策,想要拖垮刘备。刘备得知后,那叫一个着急啊,赶忙问法正该怎么办。法正却不慌不忙,微微一笑,说道:“主公莫慌,刘璋这人我了解,他肯定不会采纳这个计策的。” 你猜怎么着?还真被法正说中了,刘璋觉得这样做会伤害百姓,于心不忍,就没有采纳郑度的计策。你看,法正对刘璋的性格把握得多么精准,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被郑度这一招给难住了。
后来,庞统在攻打雒城时不幸中箭身亡,这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关键时刻,法正挺身而出,成为了刘备身边唯一的智囊。他不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还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刘璋,信中言辞恳切,分析利弊,把刘璋说得是心服口服。虽然刘璋没有立刻回信,但这封信确实动摇了他坚决抵抗的意志。最终,刘备成功围攻成都,刘璋选择了投降。刘备占领成都后,对法正那是大加赞赏,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让他 “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这还不算完,法正的厉害之处还在后头呢。公元 217 年,法正又给刘备出了个主意,建议他主动出击曹操,夺取汉中。他分析说,曹操平定张鲁、占领汉中后,却没有乘势攻取巴蜀,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肯定是国内有忧患。现在我们全力进攻,一定能一举攻克汉中。拿下汉中后,进可以图中原,退可以固守要害,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刘备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法正的建议。
在汉中之战中,法正更是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让刘备主动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占据定军山有利地形,成功吸引曹军主将夏侯渊前来争夺。然后,他看准时机,让刘备全军出击,黄忠率军居高而下,一举斩杀了夏侯渊,击溃了曹军。这一战,刘备掌握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曹操就算亲自率军前来,也无力改变局面了。你瞧瞧,法正这计策用得,多巧妙啊,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曹操得知汉中之战的失利与法正有关后,不禁感叹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意思就是,我已经把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招揽得差不多了,怎么就唯独得不到法正呢?从曹操这句话就能看出,他对法正的才能是多么的认可和赞赏。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对法正如此看重,可见法正的厉害之处了。
可惜啊,天妒英才,法正在刘备占领汉中后的次年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五岁。这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诸葛亮也曾感慨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意思是,如果法正还活着,他就能劝阻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或者即使刘备发动了战争,也不会遭遇如此惨败。从诸葛亮的话里,我们也能看出法正在他心中的地位。
如果法正没有那么早去世,三国的历史会怎样呢?说不定他真的能帮助刘备实现更大的抱负,改变三国的局势。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法正的早逝,成为了蜀汉的一大遗憾。但他的才能和功绩,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所铭记。
好啦,今天关于法正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大家要是觉得有意思,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后续还有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祝点赞关注的朋友都能发大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