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自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错用马谡而兵败撤退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便被后世视作一招未曾施展的奇谋,许多人认为,若诸葛亮听从魏延的建议,邓艾的偷渡阴平之战就会因而彻底改变,蜀汉的命运也可能不再是灭亡。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邓艾的偷渡阴平战略思路相似,都强调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走兵行险的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军。但诸葛亮为何拒绝采用这个计策,甚至放弃了眼前的机会,让敌人反而在战略上取得了成功?
一、曹叡的犹豫与诸葛亮的耐心
刘备去世四年后,诸葛亮辅佐年幼的刘禅,于是上呈《出师表》,请战北征,并随即调兵进入汉中。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消息自然很快传到了魏国的耳中。此时,曹叡刚刚登基,年少气盛。听闻诸葛亮有所动作,他既紧张又跃跃欲试,便与臣子们商议是否先发制人,打个措手不及。
然而,散骑常侍孙资却阻止了他:“汉中山路险峻,贸然出兵动辄需要十五六万兵力,再加上粮草运输,可能得两倍兵力。主动出击代价太高,不如据守有利地形,积蓄力量,待时而动,数年之后我军足以战胜吴蜀。”
曹叡听后,觉得十分有理,便放弃了主动出击的念头,转而选择防守。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反应则显得异常冷静,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缓慢而稳妥地调兵,半年之内几乎没有任何大动作。诸葛亮和赵云驻扎在汉中,魏延当时担任汉中的太守,他也参与了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魏延显然不耐烦,他注意到军中演练日渐频繁,便开始猜测即将开战。于是,他前去向诸葛亮建议,自己有一计可用,若开战,可以帮助蜀军取得胜利。
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站在地图前,胸有成竹地向诸葛亮陈述自己的计策:“给我五千精兵和五千运粮队伍,我将在十天之内穿越秦岭、翻越子午谷,直捣魏国长安。长安的守将夏侯楙根本不足为虑,见到我们大军突然现身,他必定弃城逃跑。到时我攻占长安,魏军的援兵至少要二十天才能赶到。军师您带大军从斜谷入关,支援我,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诸葛亮听后,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扇子,继续盯着地图。最终,他开口说道:“从子午谷进入关中,地形十分险峻。你打算如何确保五千兵马能在十天内完成如此长途跋涉?”
魏延信心十足,拍胸脯答道:“军师您放心,我带兵肯定能行!”
“即便你们顺利抵达长安,若夏侯楙有所防备,组织兵力反抗,五千兵力又如何应对?”诸葛亮继续问道。
魏延毫不犹豫:“夏侯楙胆小懦弱,绝不可能抵挡得住我军。一旦他弃城逃跑,长安城内的文官和百姓也不可能对我们造成威胁。”
诸葛亮听后眉头微皱,继续追问:“若魏军援兵不迟到,或者我们未能及时赶到长安,你如何应对?”
魏延依然信心满满:“那就全靠军师您在后方的支持与部署了。”
听完魏延的方案,诸葛亮不禁苦笑,心中有数,这一计的风险极高,几乎没有任何退路。他明白,魏延信心十足,但这个计划的成功率实在太低,几乎等于拿整个蜀汉的命运去与魏军拼运气。
三、诸葛亮的谨慎与魏延的不满
诸葛亮最终决定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选择了一个更为稳妥的计划。魏延对此深感不满,但诸葛亮知道,此时蜀军已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冒这个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能有其可行性,但高风险使得诸葛亮根本无法轻易采纳。
第一次北伐并不像魏延所说的那样直接恢复旧都。诸葛亮的目标其实是攻占凉州,而不是一味地挑战魏国的长安。控制凉州,不仅可以迫近魏国的长安,还可以削弱魏军的后勤补给,为蜀汉后续的北伐行动争取更多时间和优势。
然而,尽管诸葛亮的战略极为谨慎,第一阶段的北伐仍然遭遇了意外的失败。马谡未能守住街亭,导致魏军成功入侵,诸葛亮不得不撤军,第一次北伐因此以失败告终。
四、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的命运
五年后,邓艾的偷渡阴平一战成为魏国能够最终灭蜀的关键。邓艾,正如魏延一般,也是一个极富胆略与谋略的将军。然而,他背后拥有钟会等强大援军的支持,而魏延则孤立无援。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邓艾采用了冒险的策略——穿越阴平山地,突然出现在蜀汉的腹地江油,并迅速攻占了成都,迫使刘禅投降。与魏延面对的复杂局势不同,邓艾的偷渡阴平虽然充满危险,却有着极其有利的时机与强大支持。
五、历史的可能性与反思
如果诸葛亮当年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历史的进程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正如明朝末年的“闯王”高迎祥所证明的那样,这种冒险的战略未必总能取得成功。在极为艰险的情况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能也会像高迎祥的失败一样,变成蜀汉的灾难。
历史的魅力正是源于这些未曾发生的可能性。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若蜀汉采用了更激进的战略,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发生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的谨慎与魏延的冒险精神,恰恰展示了那个时代英勇将领面临抉择时的不同命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