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常常被视为世界冲突的一个缩影。然而,从古代宗教传说到现代的语言学研究结果来看,这两个族群实际上拥有共同的历史根源。证实这一观点的关键证据之一,便是亚非语系这一语言体系。那么,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共同起源到底在哪里?亚非语系到底包含了哪些语言?这个语系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在桃花石杂谈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过一个语系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现代研究认为有共同起源的各类语言。阿拉伯人所使用的阿拉伯语和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来语便属于这种情况,它们都被归为亚非语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由于宗教原因,亚非语系曾被称为闪含语系(或闪米特-含米特语系),这个名称源自于亚伯拉罕宗教共同认可的传说人物挪亚(犹太教与基督教称其为诺亚,伊斯兰教称其为努哈)的两个儿子的名字。然而,自1950年后,“亚非语系”(Afroasiatic languages)这一名称逐渐取代了“闪含语系”,成为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称呼。
按照传统的学术理论,亚非语系最早起源于黎凡特地区,即位于亚非交界的东地中海沿岸。这一观点认为,亚非语系大约有一万年的历史,最早出现于东地中海地区的农耕社会中。亚非语系的语言中,有一些与农业相关的词汇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今天位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境内的纳图夫文化,可能就是最早使用原始亚非语的族群之一。然而,这一理论并未能解释为何一些原产于东北非的农作物出现在纳图夫文化遗址中的现象,因此近些年对这一观点的支持逐渐减少。
相较而言,现代更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亚非语系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东北非地区,具体包括今天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家。这个理论下的研究学者将亚非语系的起源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0年。不同的学者在这一理论内部又有不同的细分观点。例如,一些学者认为亚非语系最初源自今天的厄立特里亚一带,最初使用这种语言的并非农耕群体,而是以采集和游牧为生的部落。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这些群体逐渐压倒了周围的族群,推动他们向外扩张,并进入黎凡特地区,最终创立了纳图夫文化,同时也将一些北非特有的农作物带入了这一地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亚非语系的发源地是埃塞俄比亚的奥摩河谷地区。支持这一理论的学者指出,奥摩语族内部的语言多样性极高,同时又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该地区的族群是从外部迁入的。因此,他们认为亚非语系可能最早就是在此地诞生,并且可能在这里发生了最初的语言分化。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亚非语系的发源地应当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或苏丹首都喀土穆周围,但这些观点相对较为边缘,且争议较大,目前并不为主流学术界所接受。
如今的研究显示,亚非语系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六个语族,分别是柏柏尔语族、乍得语族、库希特语族、埃及语族、闪米特语族和奥摩语族。正如前文提到的,奥摩语族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的奥摩河谷,约有620万人讲这种语言。由于奥摩语族与其他语族存在较大差异,它被认为是最早与亚非语系其他语言分化的一个语族,不过其分化的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定论。
至于其他几个语族,虽然它们的分化时间仍无确凿的证据,但一些学者推测,柏柏尔语族、乍得语族等可能最晚在4000至5000年前便已经从原始亚非语中分化出来。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讲述两个比较为人熟知的亚非语系分支:埃及语族和闪米特语族。
现代研究认为,埃及语族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便开始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古埃及文明正是由说这种语言的族群所创造。由于埃及语族的语言在现代几乎已完全消失,因此研究者通常根据语言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几个阶段。从最早的远古埃及语开始,埃及语先后经历了古埃及语、中古埃及语、晚埃及语和世俗体埃及语的变化。公元4世纪时,埃及人开始使用希腊字母书写埃及语,这标志着埃及语的又一次演化,最终形成了科普特语。但到公元17世纪,科普特语基本上被阿拉伯语所取代,除了少数埃及基督教会(科普特教会)中使用外,已几乎没有日常使用者,地位与拉丁语类似,逐渐成为了“死语言”。
与此相对,最早的闪米特语系语言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尽管关于它的发源地仍有不少争议,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东地中海、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等地区。随着闪米特族群的迁徙和扩展,这些语言逐渐分化,形成了多个分支。公元前21世纪时,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及埃及西奈半岛地区,出现了一些相互可以沟通的语言,这些语言被称为西北闪米特语,现代希伯来语便源自这一分支。
与此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阿卡德语等东闪米特语族的语言也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兴起,这些语言成为了亚述、巴比伦等古文明的通用语言,随着这些帝国的扩张,阿卡德语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公元前14世纪时,西北闪米特语和东闪米特语的结合,导致了一种新语言的诞生,这种语言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区广泛使用。
进入公元前6世纪后,阿拉姆语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西北闪米特语,成为新亚述帝国的官方语言。随着阿拉姆语的扩展,其他西北闪米特语和东闪米特语逐渐衰落。
进入公元1世纪,源自南闪米特语的阿拉伯语开始广泛流行,尤其在东地中海南部地区。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及其扩张,使得阿拉伯语迅速传播到北非和其他地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广泛影响,埃及语等其他亚非语系语言逐渐衰退,最终仅在一些受阿拉伯帝国影响较小的地区有所存留。
今天,阿拉伯语及其方言约有4.22亿人使用。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乍得语族语言的使用者大约有2500万;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地约有400万人讲柏柏尔语。另有约100万人在非洲之角地区使用库希特语族语言。
然而,当提到希伯来语时,许多人会发现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它是闪米特语族的一部分,而且拥有几百万人口的母语使用者,其历史地位和发展却颇为独特。希伯来语的特殊性使得我们需要单独探讨它的演变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