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为了进一步加强红四方面军的力量,中央决定派遣一部分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前往红四方面军。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张国焘自认为掌握了强大的兵力和有利的地位,主动向中央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职务。出于团结红军的考虑,中央最终决定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但张国焘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他坚持要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明确表示与中央意见不合,公然表现出分裂红军的立场。
在张国焘决定分裂红军的过程中,从红一方面军调到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也都被迫随大部队南下。南下过程中,许多坚定的革命者站出来,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迫使红四方面军改道北上,成功与红军的其他主力部队会合,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汇聚。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当年被派往红四方面军的其中一位干部——饶子健。他不仅在红军内部进行了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重要职务,如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那么,饶子健的经历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呢?
饶子健,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他受到了时代进步思想的影响,心中怀抱着追求真理与光明的理想。1927年,饶子健加入了共青团,1929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且在1930年加入了红军,成为红四军的一员。
此后,饶子健参与了中央根据地多次反“围剿”战斗,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后,饶子健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当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饶子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随即他被卷入了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行列。
在这段南下川康的艰苦历程中,饶子健与许多志士一道,坚定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采取了积极的反抗行动。通过他们的努力,红四方面军最终北上,成功与其他主力部队会师,长征也因此宣告结束。长征结束后,红四方面军以两万余人的力量为基础,成立了西路军,饶子健也成为西路军的一员,参与了西路的黄河渡过与河西走廊的艰苦作战。
然而,由于敌情评估失误和许多其他复杂的原因,西路军的战斗并未取得预期的胜利。1937年,石窝山会议后,西路军的残部分为三个支队突围。饶子健作为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八团的参谋长,随左路支队在李先念的指挥下展开了突围。突围过程中,饶子健与支队的先头部队成功穿越了茫茫的祁连山,并提前成功到达了星星峡,成为早期突围成功的关键力量。
突围成功后,饶子健等人被接应到了乌鲁木齐,稍作休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饶子健被调往南方,加入了新四军,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团长、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代理旅长及后来的旅长等。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他带领部队在淮北的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巩固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抗战中的一名重要将领。
抗战胜利后,饶子健继续留在华东地区,参与了多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担任了江淮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副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他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歼敌无数,亲身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革命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饶子健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先后担任了苏北军区司令员、江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六十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1955年,饶子健荣获中将军衔,并且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饶子健因病逝世,享年91岁,留下了无数光辉的战斗足迹。
从青年时代的求知求真,到革命生涯中的艰苦奋斗,再到新中国的建设贡献,饶子健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也是坚定信念与无畏斗争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