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当皇后时,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命运充满了波折。她的姑妈慈禧太后并未对她格外宠爱,皇帝光绪帝对她的感情也极其淡漠。经过多年艰难的挣扎,隆裕终于当上了太后,然而,她依然无法摆脱恶名的困扰,背负着“断送祖宗江山”的污名。更令人痛心的是,她在退位让国仅仅两年后,便因病去世,生命的最后时光充满了无尽的孤独与悲哀。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年仅18岁的光绪帝迎来了他的婚礼。那时的皇后,正是慈禧太后亲自选定的叶赫那拉·静芬——她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的父亲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因此静芬从小便被安排在宫中,与光绪帝有着近乎亲近的血缘关系。虽然她比光绪帝年长3岁,但两人是表姐弟关系,也因缘由慈禧太后亲手安排而成婚。
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人,曾经在童年时嬉戏玩耍,静芬总是处处展现出“大姐姐”的风范,呵护这位表弟。随着同治帝的早逝,继而加上同治帝没有留下继承人,年仅四岁的光绪帝被迫进宫登基,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等到光绪帝年满婚配年纪时,慈禧太后面前呈上了满清八旗贵族的秀女名单,慈禧却未多做考虑,直接选中了她自己的亲侄女静芬。
静芬那时已经20岁出头,身材瘦削而高挑,但外貌却并不出众,甚至显得有些含胸驼背,给人一种木讷的印象。而她一张嘴说话时,常常会露出一口大龅牙,这使得她在宫中并不算是最美的女性。然而,慈禧太后选择她作为皇后,更多是因为静芬性格软弱,缺乏主见,容易“掌控”。再者,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这样的皇后最容易成为慈禧的耳报工具,便于她监控朝政。
光绪帝虽体弱多病,但他并非傻子。知道皇后是慈禧太后亲自挑选的,他自然心生防备,对静芬的感情也始终不深。即便在新婚之夜,也并没有丝毫甜蜜可言,反而充满了尴尬与沉重。婚礼当天,慈禧太后还派了四位王妃命妇在房中守夜,但夫妻二人并未像传统的新人一样温情脉脉。光绪帝扑倒在皇后怀中,痛哭流涕地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而静芬则叹气道:“这也是你们家的德行。”
原来,光绪帝患有“天阉”之症,从出生时便失去了男性生理功能。对于婚姻和妻子的需求,早已注定了他的无奈。对于隆裕来说,新婚夜看到这样的局面,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心中的绝望与无助自然油然而生。而光绪帝,心中充满了对婚姻被摆布的不满,这一切的揭露使得他既愤怒又羞耻。
婚后的第二天,静芬迅速感受到了自己失宠的命运。光绪帝对她越来越冷漠,转而对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珍妃情有独钟。珍妃聪明活泼,性格开朗,身上充满了新思想的气息。而光绪帝与她相处时,毫无顾忌,常常彼此亲密无间,令人觉得心情轻松自如。珍妃之所以如此受宠,正如史书所述:“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艺翰墨,懂得下棋,与光绪帝共食饮共玩共乐。”光绪帝对她的宠爱几乎让其他宫妃无法触及。
面对珍妃的受宠,作为皇后的静芬愈发感到自己的地位不保。她将自己的失宠归咎于珍妃,跑去向慈禧太后哭诉。作为一位长期掌权的太后,慈禧最痛恨后宫内争权夺利的行为。但珍妃与光绪帝之间的关系不止是私情,二人经常讨论政治和治国大事,甚至影响了光绪帝的思维。这一切引起了慈禧的警觉,再加上光绪帝对珍妃的溺爱,慈禧决定给珍妃一些“颜色”看看。
经过一番暗中运作,慈禧终于借机对珍妃实施了惩罚,将她从妃位降为贵人,并最终将她打入冷宫,而光绪帝也被禁足于瀛台。即便是隆裕太后每月探望,光绪帝依然冷漠无情,夫妻二人之间早已没有任何交流。时光流转,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趁机将珍妃投井致死,隆裕太后终于除去了一大情敌。然而,她依然没能从光绪帝那里获得任何宠爱,反而看到他始终冷淡如冰,心中愈发寂寞和痛苦。
最终,光绪帝在1908年去世,年仅37岁。不久之后,慈禧太后也随之去世。隆裕太后继位,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权者。虽然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后晋升为太后,并拥有了巨大的权力,但她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摄政王载沣的势力庞大,隆裕太后虽然被名义上尊为太后,但实际上并未能真正控制朝政。她尝试拉拢官员,可是效果甚微。最终,她只能继续潜心抚养年幼的溥仪。
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各地的督抚纷纷宣布独立,载沣也意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辞去摄政王职务,将一切责任推给了隆裕太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隆裕太后多次与袁世凯进行商谈,最终她在1911年决定让位给共和政府,并让溥仪退位。尽管她多次落泪,最后依然决定接受这一历史性的变故。
1912年2月12日,溥仪正式退位。隆裕太后在那一天目睹了清朝的灭亡,心情极为沉痛。她在此时的表现并非一个坚强的太后,而更像一个无力捍卫家园的弱妇人。当天,她在长春宫独自哭泣,情感的压力终于在身体上崩溃。最终,隆裕太后在1913年因病去世,年仅46岁。
隆裕的去世引发了各方的议论,尤其是关于她健康的细节。袁世凯派人调查她的死因,得出结论称,隆裕太后死于庸医误治,长期的身体病痛最终加剧了她的死亡。然而,隆裕的一生,确实是充满了无尽的悲剧。从她年轻时的不被宠爱,到后来背负的骂名与失望,最终她成为了大清的最后一位太后。
尽管隆裕太后并非一位美丽的女人,她的一生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如中山先生所言:“隆裕太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她的决定,不仅避免了中国的内战,也为民国的建立创造了可能。她或许并不完美,但她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