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的历史阶段,令国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的一件事情,恐怕就是谁来担任“临时大总统”这个关键职位的问题。当时,革命的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各省纷纷独立,满清政府的抵抗力显著下降,它的灭亡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孙中山先生竟然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拱手让给了袁世凯,最终导致了接下来数十年中国政局的动荡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的影响力极其深远,虽然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强大,但他未必无法抗衡。孙中山的这番妥协之举,确实让人倍感困惑,到底在这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原因和考虑呢?我们必须从“临时大总统”这一职位本身的性质说起。
在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全国已宣布支持革命的省份已多达十七个,他们齐聚南京,共同商讨新政府的建立。这其中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法律架构、政府构成、权力分配等各方面,但最为重要的便是首脑职位的归属——谁将成为这个新国家、新政府的第一任领导人。鉴于此次政体的变革是中国两千年来的首次,大家对于未来的方向心中无数,因此在很多制度上都打上了“临时”标签,如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目的在于为未来的调整和改进留有余地。
当然,即便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并不牢固,表现不佳就可能随时被替换,而这份权力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四位候选人之间。第一位是曾在湖北建功的黎元洪,第二位是革命党元老黄兴,第三位则是北洋新军的首领袁世凯,排在最后的是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袁世凯和孙中山的排名相对靠后,原因不外乎是前者在革命过程中是后期才表达支持共和,而后者因身在海外,直到1911年12月25日才回到上海。
尽管孙中山出发较晚,但他却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几乎所有人一致认为他当选临时大总统是理所当然的。根据1911年12月29日召开的选举大会结果,十七个省共计十七张选票中,孙中山获得了其中的十六票,这使得他成为大总统的结果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到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告就职,中华民国也在此时宣告成立。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在同年3月10日,他就将这一职位转交给了袁世凯,这一变化未免显得过于仓促。
导致这一变故的原因与双方达成的一个协议有关。1912年1月22日,眼见革命的尚未见到实质性进展,孙中山公开声明,如果袁世凯能支持共和体制并促使清帝退位,他便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并将推荐袁世凯取而代之。后来的学者对此分析后认为,孙中山此举可能出于两个显著原因:一是他真心希望国家尽快趋于统一,为此不惜放弃权力;二是他可能想以“挑拨离间”的方式,借助这一承诺引导清廷与袁世凯的对抗,从而削弱他们的联合力量。
然而,袁世凯的果断和强大超出预期,没过多久,他便号召北洋将领支持共和,到了2月12日,他成功迫使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最终导致清帝溥仪退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别无选择,只能遵守与袁世凯之间的约定,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转交给他。那么,大家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初衷是否感到疑惑,是出于真正的公心?还是说他在决策上出现了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