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是面对石油等战略资源被盟军封锁的困境,内外资源枯竭,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已进入倒计时。没有外援,也没有足够的粮草,这让日本的战争机器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日本在战争后期的军事行动和武器装备,像是樱花特攻机、回天鱼雷等自杀式武器的出现,实际上也反映出日本军事工业的严重衰退。显而易见,投降的时刻只是迟早的问题。由于战略资源的极度匮乏,连从台湾和朝鲜运来的粮食也只能靠渔船在黑夜里悄悄运输,船上的发动机不敢启动,只能依靠人力划桨前行,生怕被盟军的潜艇发现并击沉。
美军的轰炸机几乎全天候地轰炸日本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日本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早已几乎崩溃,零散的军事生产只能分布在民宅里,根本无法维持战争的持续。最著名的就是李梅烧烤,短短一个月内,就摧毁了日本超过一百个城市。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投下原子弹在东京,就是为了给日本一个机会,迫使其早日投降,否则整个日本将成为焦土。
关于投降的问题,实际上也与当时日本的领导层息息相关。由于天皇制度的影响,整个日本社会讲究上行下效,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军部内有激进派的声音,只要天皇决定投降,其他人也只能被迫服从。即使偶尔出现反抗的声音,但对整个战争的结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1945年8月之后,日本的军事工业几乎完全瘫痪。坦克、装甲车、舰艇、飞机和大炮等武器几乎无法再制造出来。与此同时,苏联红军迅速占领了日本控制的东北三省,关东军几乎全军覆没,幸存的士兵被抓到西伯利亚做劳工,这也彻底剥夺了日本所谓的大后方。即便日本军事工业再顽强,没有足够的原料,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日本国内的资源已经匮乏到极点,家里的铁锅、铁器等物品都需要交出来用来制造武器。国内仅剩的汽油和煤油几乎都被分配给了军队。民众的私家车也都无法使用,公交车只能使用煤炭作为动力来源。
同时,日本高层试图发动民众实施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号召全国一心抵抗。然而,尽管号称有2800万国民义勇队,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多为大刀、长枪、土枪、土炮和镰刀等简陋武器,而且队伍中老弱妇孺居多,青壮年几乎没有,战斗力自然可想而知。说实话,这样的装备甚至不如清朝末年的义和团,怎么可能抵挡得住盟军的海陆空全面进攻呢?如果日本不投降,盟军最终全面占领日本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既然日本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选择早投降远比晚投降要好。当时的日本高层正处在一个最适合投降的时机,他们知道,投降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利益,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因此,投降后日本得以保留天皇制度,背后的谈判条件和战略考量,也为这次投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