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甚至一些人根本没听说过他。但在他的一代子孙中,却有不少著名人物。他的儿子长孙无忌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权臣,女儿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而女婿正是李世民本人。尽管如此,今天我们要关注的,仍然是长孙晟这个人物,因为他同样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角色。
长孙晟不仅拥有过人的智慧,而且具备文武双全的才华。他凭借一己之力,将一度强盛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使得突厥从盛转衰。最终,唐朝的统一和后来的对东、西突厥的征服,也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军事威胁。汉朝虽成功消灭了匈奴,但草原上的新兴民族每个时代都会不断崛起。汉朝末年,被匈奴打败的东胡部落分成了乌桓和鲜卑两支。匈奴的衰落带来了草原上的权力真空,乌桓和鲜卑开始崛起,尽管这个过程花费了不少时间。
随着汉朝灭亡,历史进入三国乱世,北方的游牧民族依然在激烈地斗争着。乌桓曾一度占据优势,但很快被曹操打击,而鲜卑则相对低调,得以发展。直到三国结束,晋朝建立,鲜卑才真正崭露头角,与中原王朝一较高下。
当时,司马家族篡位,建立晋朝后,鲜卑的崛起成为了北方的一大隐忧。司马昭虽灭蜀汉,却因鲜卑崛起迟迟未敢攻东吴。好在晋朝国力较强,鲜卑最终被征服。可司马炎的愚蠢政策却引发了灾难,他将大量亲族分封为诸侯,导致了朝廷的内乱。最终,晋朝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五胡乱华后,各游牧民族在中原互相争斗,鲜卑人最终战胜了其他部族,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然而鲜卑人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北魏的分裂,草原的另一股新兴势力突厥开始崛起。突厥的崛起令中原政权感到强烈的威胁。
突厥崛起的背景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两者又先后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随着北方政权的弱化,突厥的力量日渐强大,甚至在北周和北齐多次受到压制后,突厥可汗在中原面前愈加强势,成为当时的霸主。突厥可汗在称呼北周和北齐为“儿子”时,便可见其气焰的嚣张。突厥始终采取平衡策略,尽力让中原各大政权彼此制约,确保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统一中原。
然而,随着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登基,北周强盛,一度打败了北齐并统一了北方。但即便如此,北周依然无法与突厥匹敌。与此同时,南方的割据政权让北周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北周继续对突厥采取和亲政策。
这种局面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最终带领隋朝成功击败突厥,而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正是长孙晟。突厥的衰落,始于长孙晟的智谋与策略。
长孙晟本是北魏贵族,家族在北周时期依旧显赫。长孙晟自幼聪颖,擅长射箭,他的箭术在北周时代堪称一绝。起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并未引起特别的关注,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坚亲自视察军队,见识到了长孙晟的非凡才华。杨坚凭借敏锐的眼光,迅速识别出长孙晟的潜力,认为他将来必定是名将。
长孙晟的第一次崭露头角发生在与突厥的接触中。公元580年,突厥可汗向北周请求和亲,并要求派遣一位公主。北周宣帝选中了一位宗室公主,并派长孙晟护送她前往突厥。尽管突厥当时是北方的霸主,对北周的使节态度颇为轻蔑,长孙晟依然凭借惊人的箭术打破了他们的傲慢。
当突厥沙钵略可汗摄图要求长孙晟射下空中争食的两只大雕时,长孙晟没有丝毫犹豫,一箭双雕,精准无比。突厥众人对此惊讶不已,沙钵略可汗摄图更是对长孙晟刮目相看,表示愿意与他亲近。此时,长孙晟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箭术展示,他利用这个机会,精心观察突厥的内政、军事、地理等一切情况,暗中积累情报。
一年来,长孙晟的确切了解为日后肢解突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到北周后,长孙晟将突厥的情报详细报告给杨坚,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杨坚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提升了长孙晟的职位,并安排他继续为隋朝的外交和军事打下基础。
随后,突厥可汗对隋朝发起了进攻,而长孙晟则建议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即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离间其不同部落之间的关系,促使其自相残杀。这一策略成功实施,突厥四分五裂,隋朝最终在长孙晟的策划下,使突厥陷入内乱,直至其势力完全崩溃。
长孙晟的智谋令历史铭记,他通过巧妙的政治博弈与军事策略,将曾经强大的突厥从一个势不可挡的力量,逐步瓦解成两部分,彻底改变了中原与草原的平衡。
至此,突厥的衰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页,而隋朝的统一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巩固。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堪称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