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更新长文时,我们正好也可以抽空回复一下之前的留言。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一举除掉了曹爽的势力,紧接着,曹芳提升了司马懿的职务,封他为丞相,并加封九锡。但令人疑惑的是,司马懿为何如此坚决拒绝了这两个荣誉?
答案其实很简单:权力的稳定性。虽然获得了最为重要的“录尚书事”这一职权,司马懿身边依然有不少支持政变的老臣,他们的权力同样不容忽视。这些老臣,包括那些直接参与推翻曹爽的高层人物,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例如,四朝老臣、太尉蒋济,他不仅曾在中护军和中领军的关键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威望极高,在政变时甚至与司马懿同乘一辆车驾。正是蒋济的支持,才让禁军放弃了反抗,最终推动了司马懿的政变。再如,司徒高柔接管了曹爽的军职,并被任命为“假节行大将军事”,可以说他和司马懿的关系也较为紧密。这些权臣的支持,表面上看似为司马懿的巩固政权提供了保障,但实际上,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司马懿深知,这些老臣不仅权力根基深厚,而且影响力极大,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反叛,凭借他们的资源和人脉,足以颠覆司马家族的统治。因此,他选择稳妥起见,对他们给予高规格的待遇,但避免授予真正的核心权力,直到他们渐渐去世或权力交接。这种做法不仅让司马家族的权力更加稳固,还能让他们的子孙在未来较少受到外部威胁,逐步建立起司马氏的王朝。
另外,司马懿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来自朝堂上的这些老臣,还有来自各地方的威胁。最为棘手的便是以下这几位权臣:
1. 荆州战区的征南将军王昶。王昶原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司马懿对他有较高的信任,虽然他手握大权,但相对来说,王昶的忠诚度较高,司马懿并没有太大的担忧。
2. 雍凉军区的夏侯玄和夏侯霸。夏侯玄是曹魏宗室,虽身居要职,但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他。于是,司马懿采取了将夏侯玄召入朝任职大鸿胪的手段,同时剥夺了他的兵权。至于夏侯霸,他与郭淮一向不和,深知自己身处困境,最终逃入了蜀汉。两人都未能真正威胁到司马懿,但他们的存在仍然是一颗定时炸弹。
3. 淮南战区的王凌。王凌不仅资历深厚,而且与司马懿实力相当,唯一的差距就是在军事指挥上的经验略逊一筹。更棘手的是,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曾是曹爽的手下,司马懿对他无法完全信任。这两人的潜在动向给司马懿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
因此,司马懿此时绝不能轻易接受九锡,背后隐藏的政治风险不容忽视。万一内部有忠于曹魏的老臣联合外部势力,局势极可能反转,导致司马懿前功尽弃。
至于那场被后人称为“二十四年之战”的战斗,很多人认为司马懿这一系列操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有准备,特别是诸葛诞那一战,战术上的低级失误让人唏嘘。事实上,诸葛诞的困守寿春和刘备在夷陵的对峙有许多相似之处。刘备为了等待外部援军,选择长时间对峙,但从一开始,他就错失了主动权。同样,诸葛诞的困守寿春也让主动权掌握在了司马昭手中。
而后,司马昭的围攻不仅仅因为战术的强大,天灾的介入也起了决定性作用。258年,魏军攻破寿春城时,正巧赶上了连续一年的旱情结束,淮南地区骤降暴雨,这场雨几乎摧毁了司马昭的围垒。假如诸葛诞能够趁此机会发起反击,或许局势会大不相同,但他选择了继续等待,错失了反败为胜的良机。最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了司马昭的手中。
从中可以看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准备的充分程度,更取决于掌握主动权。谁能主动出击,谁就能决定战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