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将单挑的是人情世故
在《三国演义》中,名将的排名颇具争议:“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个排名有它的道理,但并非绝对。若说这些名将的单挑就是单纯地比武力,那也未必全是对的。就拿吕布与张飞的对决来说,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第一次交手发生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羽、张飞联手都没能击败吕布,但第二次时,张飞却与吕布打得难分难解,似乎在实力上不相上下。而到了第三次,张飞甚至让吕布心生畏惧,不敢亲自出战,反而派出高顺去挑战。单从这三次战斗来看,吕布是否比张飞强,似乎并不能得出定论。
这就像曹操与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所说的,名将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一种人情世故。比如纪灵与关羽的那场战斗,二人激战二三十合竟然没有分出胜负,可最终却被张飞用一矛刺杀,原因何在呢?因为那场战斗是曹操“驱虎吞狼”的计谋的一部分,让刘备和袁术相互消耗,关羽不过是其中的一颗棋子。如果关羽轻松解决了纪灵,恐怕刘备的计划就泡汤了。
再看赵云,虽然他在三国名将中享有很高声誉,但他作为刘备的保镖,长期担任“护卫”的角色,也决定了他作战风格的特殊性。赵云的出手总是迅速且果决,不容许多废话,甚至不讲什么“人情世故”,完全是为保障刘备的安全而战。
而关羽与张飞则不同,他们的定位是大将,战斗中自然要讲究“礼尚往来”。关羽总会用一些“气势”,比如“大刀去你脑袋”,而张飞则是通过怒吼来震慑敌人,这种方式表面上看似“声波攻击”,实则是为了在战斗前拉开距离,给自己增添更多的优势。
再看看许褚的“裸衣战马超”一战,许褚是在曹操险些被马超斩杀后,为了挽回自己失去的“面子”和“职场”形象,毅然决定亲自出战,打破了所有的束缚,甚至赌上了自己的性命。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胜负,更是一种名誉上的“复仇”行动。
因此,在三国名将的单挑背后,往往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人情世故”考量,甚至可以影响到一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张飞与马超的单挑,便是这种微妙关系的典型表现。
二、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
在马超败给曹操后,他投奔了张鲁。随着刘备入川大战的展开,刘璋请求张鲁援助,于是马超被派了出来。得知马超进攻葭萌关后,刘备立刻感到压力山大,而诸葛亮则冷静地安慰他:“必须是张飞或赵云,方能应对此敌!”
从诸葛亮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张飞和赵云都足以应付马超,但最终决定权在刘备手里。刘备随即指示:“子龙引兵在外未回,翼德就在此,急需遣之!”他明确指派了张飞,因为张飞就在刘备身边,而赵云未归。
然而,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诸葛亮却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见到张飞后,他并没有立刻安排,而是先用“激将法”试探张飞的态度,告诉张飞马超如何强大,暗示只有关羽才能应付。如此一来,张飞气得跳了出来,立下军令状,誓要迎战马超。
这看似简单的激将法,实际上蕴藏着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张飞和赵云都能对抗马超,为何还要故意激起张飞的斗志?其实,诸葛亮此时对张飞的能力并不完全放心,心中其实更倾向于派赵云迎敌。
刘备与诸葛亮的心思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赵云是最适合对抗马超的人选。然而,刘备依然选择让张飞出战,不仅仅是因为赵云未归,而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张飞不仅仅是刘备的部将,更是亲兄弟。此时,刘备的考虑就是让张飞在与马超的战斗中一显身手,为自己的兄弟争光。
三、事后才知刘备真高明
从刘备派张飞迎战马超的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高明之处并不止于战术选择,而是在深层次的战略思考上。首先,刘备和马超的父亲马腾有旧,曾在“衣待诏”时结识。而且,马超不仅是名将,还是反曹的重要力量。刘备显然希望通过收服马超来壮大自己的阵营。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赵云显然不适合迎战马超。赵云的作战风格直白而凶猛,常常是拼尽全力将敌人击溃,这与刘备想要收服马超的目标相冲突。相反,张飞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身份特殊,他更适合作为与马超接触的“代表”。
此外,马超此时已经是三国中顶级的名将,张飞与他单挑将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不仅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还能提升声望。而刘备更愿意让自己的兄弟在这一刻大放光彩。
最后,刘备也想通过张飞的单挑威慑马超。尽管最终马超归降,但刘备通过宴会和赵云的迅猛行动,将马超震慑住了。这种手段无疑让马超意识到,刘备不仅有强大的武力支持,更有着极高的智谋。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选择让张飞迎战马超,实际上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既要为兄弟争光,也要为未来的收服铺路,最终使得马超对刘备产生了深刻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