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俄罗斯民族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一称号的背后,正是俄罗斯人历来展现出来的好斗精神。俄罗斯人往往冲动,一言不合便会大打出手。然而,当苏联在1991年走向崩溃时,数千万名苏共党员却选择了沉默。面对国家的解体,他们大多像“绵羊”一样,任由局势发展,却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共自1903年成立,至苏联解体已有88年的历史。如果算上苏共的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苏共实际上已有93年的历史。作为这样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政党,为什么在国家即将崩溃的时刻,苏共党员宁愿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而不去挽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
一、揭开盖子的恶果
自苏联建立以来,苏共在号召力和战斗力上一直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在苏俄内战以及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苏共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德军的侵略,苏联几乎处于灭顶之灾,但依靠强悍的战斗力,苏联成功打出了翻身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中,数以万计的苏共党员为国捐躯,正是这些英勇无畏的党员,才使得苏联始终没有倒下。
在战后,苏共党员们为国家的重建和在美苏冷战中的斗争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世界上首位宇航员的太空之旅,这些辉煌的成就都凝结着无数党员的智慧和汗水。然而,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爆发了一场深刻的政治风暴。他公开发表了一份薄薄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揭开了许多长久被封锁的秘密文件。这一事件瞬间引发了全苏联思想的混乱,许多党员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过去的所有。赫鲁晓夫的“揭盖子”并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新理论,反而加剧了苏共内部的思想分裂。苏共的党员们开始迷茫,陷入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怀疑。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尽管他赶走了赫鲁晓夫,但他继承了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未能提出新的理论或解决方案。在斯大林时代的基础上,苏联体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发展潜力,苏联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达到了顶峰,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然而,一些苏共成员的内心却早已动摇。勃列日涅夫的治国理念和赫鲁晓夫类似,但却缺乏深刻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治理能力,最终导致苏共在这一时期陷入了停滞和衰退,党员们逐渐失去了信心。
二、特权主义的腐化
自斯大林时代起,苏联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而这种特权一度是建立在有效的领导和权力之上。但随着勃列日涅夫的上台,特权主义进一步扩展,逐渐变质为腐败的象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各级组织中,逐步形成了由高层领导至地方小组的庞大特权阶层。阿夫托尔哈诺夫在《勃列日涅夫的力量与弱点》中曾指出,苏联的管理模式仿佛是塔尖上的权力结构,下层的组织和企业负责人则形成了“集团”,这些集团左右着苏联的政局。
然而对于普通的苏共党员来说,他们往往无权无势,无法参与决策,只能置身事外,关心国家大事却无人听闻。此外,自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各大帮派也逐渐形成。例如赫鲁晓夫的“乌克兰帮”,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帮”,这些帮派的相互利用,使得普通党员无所适从。在此期间,勃列日涅夫家族的奢侈生活、腐化行径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尤其是勃列日涅夫女儿女婿的腐败行为,激起了社会的广泛愤怒。
在这种特权主义的蔓延下,苏联的领导层脱离了民众的需求,他们不再关注普通人民的福祉,而是沉溺于度假、打猎等休闲活动中。这种与民众日益疏远的行为,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满。当安德罗波夫上台时,许多民众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他上任后时间过短,无法做出实质改变。紧接着,勃列日涅夫一派推上来的契尔年科,无论能力还是意图,都未能有效挽回苏联的颓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灾难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提出的“新思维”政策,推行了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让苏共内部的普通党员开始拥有发言权。然而,经过数十年严密控制的苏共,突然放开了思想的束缚,一些曾因赫鲁晓夫的“揭盖子”而沉默的党员,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有不少人选择脱离苏共。由于长期的隐忍惯性,基层党员的忍耐性格形成了,却未能适应突如其来的思想解放,导致许多人迷失在对历史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否定中。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推翻了苏共的传统理念,他不仅放开媒体,还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了许多曾被禁忌的反苏文学和影视作品。这种极端开放的政策使得苏共在社会舆论中受到猛烈批判,越来越多的党员开始质疑自己的党性。甚至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批评苏联体制成为了社会的流行趋势,批评苏共的人反而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叶利钦等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崭露头角,成为反对派的重要力量。
四、西方的渗透与瓦解
在二战后,苏联强势崛起,迅速恢复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尤其是美国。冷战的序幕由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美国为瓦解苏联,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军事竞赛以及后来的和平演变。美国逐步渗透进苏联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代理人和反对派力量,并通过文化渗透影响了苏联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苏共党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开始偏向西方的生活方式,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和富裕才是追求的目标。
例如,戈尔巴乔夫的智囊雅科夫列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在加拿大长期生活,被西方收买,最终成为苏共宣传部长,负责意识形态的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意识形态彻底动摇,瓦解的脚步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
结语
苏共的倒台与苏联的崩溃,并非因为党员们缺乏勇气,而是因为绝大多数党员被历史的变革所困,他们已经失去了足够的力量来做出反抗。即使个别党员想要反抗,也缺乏合适的领导和力量,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在这场历史的大潮中,苏共的解体只是一个迟早的结果,而党员们的沉默不过是他们无力回天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