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多国专家呼吁从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二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陈竹清 郁艳琴 万佳 实习生 谭玲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88年后的7月7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给人类文明带来深重灾难,也对世界格局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盛会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全球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珞珈山,通过学术研讨,系统回顾二战历史进程,深刻反思战争背后的历史教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提供历史镜鉴与思想启迪。
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名誉院长胡德坤在主旨报告中提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后,中国以十四年浴血奋战构建起东方主战场——不仅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其北进苏联、南攻东南亚、西进中东的“全球战略”彻底破产,更以“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最早呼吁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主动姿态,推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诞生。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荣誉资深教授徐蓝在报告中提到了一组数字——1945年日本战败时,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数量为128.3万人,约占日本海外驻军的46.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拉开了二战序幕,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徐蓝介绍,基于这个认识,学界改写了“八年抗战”旧说,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十四年,更将二战开端提前到1931年9月18日。
美国佛蒙特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安德鲁·布坎南认为,应超越单一国家视角,从全球视角重新审视二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复杂动因,“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本陆军,承受了巨大伤亡,是美国‘以物资换胜利’战略的重要支撑。”
镜鉴未来,全球治理需要“中华智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一方面,仍有国家之间爆发侵略战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挑起内部纷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新的挑战。” 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川村范行教授以“回顾战后80年历程、面向未来永不再战”为题,用中文回溯战后中日关系历程,引用墨子“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义。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林利民补充,记忆不等于历史,记忆如果不能经过正确提炼,很可能沦为扭曲历史的注脚。“围绕记忆的反事实辩论与争议持续重塑着历史认知,而若不直面有据可查的过往,便难以构建面向未来的伦理框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亚历克西斯·杜登说。
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剖析战后秩序面临的多维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机制陷入严重困难;大国竞争博弈加剧,围绕全球事务的协调愈发困难,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困难,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突出。
对于如何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认为,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他强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地位由十四年抗战中巨大的贡献与牺牲所铸就,更应成为国际秩序的坚定守护者,“中国应当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促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