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庸健同志一生承载着国家重托,他不畏强权,致力于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积极投身于朝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为争取朝鲜的自主与和平统一,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
这是1976年9月,朝鲜的崔庸健元帅去世后,中国政府所致的悼唁电。
看到这段文字,或许有些人会疑惑:一位外国元帅的去世,难道真有必要如此高规格地表达哀悼并特意发去唁电吗?
对此,我想澄清一下:崔庸健不仅是朝鲜的元帅,更是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军事将领。在他的一生中,他曾与中国的战士并肩作战,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崔庸健于1900年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的一个贫苦农家,出生仅比开国大将徐海东小三天。直到1976年9月去世,长达76年的人生里,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
尤其是崔庸健的前二十年,生活在战乱不断、国家四分五裂、民众被压迫的时代。4岁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为了夺取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将朝鲜推向了战争的前沿;而到了崔庸健10岁时,日本与朝鲜亲日的封建势力签订了《韩日合并条约》,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年幼的崔庸健就这样,在腐败的朝鲜封建统治者的带领下,沦为亡国奴。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并不甘心成为日本的附庸,而是积极投身于争取朝鲜民族独立的运动中。甚至因参与反日活动而被逮捕。
身处困境,孤立无援,感到自己单打独斗无法赶走侵略者的崔庸健,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实现民族解放,仅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他想到了中国。
首先,中国也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二者有着相似的命运;其次,1919年,中国爆发了气吞万里如虹的五四运动,深刻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决心与勇气;再者,20世纪20年代,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悄然成立,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抵抗外敌提供了坚定的力量。
基于这三点,崔庸健深感中国革命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行,且有组织、有信心与外敌作斗争,因此他决心前往中国,参与革命,学习如何进行革命斗争,并为朝鲜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于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年,崔庸健与一批朝鲜爱国青年踏上了流亡之路,开始了为期23年的中国生涯。
不过,尽管是流亡,崔庸健在中国的革命历程却十分卓越,他的奋斗和成长,与许多中国开国元勋几乎相同。
首先,崔庸健学到了革命军事理论。他在中国的第一件事便是投身于军事学习,先后在上海南华大学、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等地深造,甚至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革命斗争与军事指挥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崔庸健加入了马列主义政党。在黄埔军校期间,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许多学员在周恩来的提携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崔庸健于26岁时成为中共党员,成为朝鲜籍中共党员之一,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甚至早于彭德怀、贺龙等元帅。
第三,崔庸健亲历了多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向了武装斗争,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崔庸健作为黄埔军校的特务营二连连长,参与了广州起义,亲眼目睹了武装起义的复杂性和艰难度。
第四,崔庸健经历了革命战斗的洗礼。自他来到中国后,他先后参加了两场重要的战争。1926年,作为黄埔军校的学生,他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则作为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员,率领部队参与东北抗战,担任过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第2路军总参谋长等职,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果不看他的国籍,崔庸健的革命生涯几乎与中国的开国将领们毫无差别。但正是这23年的中国历练,塑造了他后来的革命成就,为他回国后担任重要职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崔庸健回到朝鲜,开始了他在祖国的第三段人生,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
首先,崔庸健是朝鲜人民军的首任总司令。朝鲜建国仅7个月后,人民军就已成立,金日成选择了崔庸健作为朝鲜人民军的第一任总司令,领导百万大军抗击侵略者。尤其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崔庸健成为金日成的重要副手,全力辅佐金日成指挥朝鲜军队与“联合国军”作战。
其次,崔庸健是朝鲜唯一的共和国次帅。朝鲜的军衔体系复杂,其中共和国次帅衔只有崔庸健一人拥有,专门为他设立,足见其在朝鲜建国初期的崇高地位。1953年,朝鲜为纪念人民军成立五周年,特别授予金日成共和国元帅衔,崔庸健则荣获共和国次帅衔,成为朝鲜唯一的共和国次帅。
最后,崔庸健是朝鲜第一位共和国副主席。1972年,朝鲜修改宪法设立了国家主席职位,由金日成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并提名崔庸健为第一任国家副主席,成为朝鲜的第二号人物。此后,朝鲜的国家主席职位于1998年废除,但崔庸健的地位一直高居不下。
崔庸健在担任国家副主席后,因年老体弱,最终在1976年9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