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凭借豪华阵容的加持,以扎实的剧本、精湛的导演功力、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考究的服化道设计,赢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重丰收。大结局落幕时,许多观众为李善德的遭遇发出叹息,深感惋惜;更有不少人从他的故事中看到自身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情感认同。
失败早已注定的结局
从最初的任务命题来看,李善德显然未能完成目标。剧中送到贵妃手中的荔枝,表面金光闪闪,实则腐烂不堪。然而,这场失败并非李善德一人之过,而是整套任务设计本身的根本错误。户部主事曾质疑为何非要从岭南运荔枝,毕竟四川同样盛产这种水果。历史研究显示,唐代贡荔多半来自四川涪州,经由荔枝道运至长安,路程比岭南近一半。这意味着李善德所有精心计算和努力,都基于错误的前提。
许多研究生的课题亦有相似境遇:导师对问题有模糊的猜测,研究生则踏上不确定的探索之路。运气好的能找到答案,运气一般的在某处留下一些线索,运气差的则可能几年试验无果,一无所获。李善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精神,与科研路上的研究生们不谋而合。但科研毕竟是客观的,单凭探索与献身精神,未必能换来丰硕成果。
整个荔枝转运项目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筹码,成了政治庙堂上的工具。此类“屎上雕花”、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科研项目,恰恰反映出许多研究者在现实中的困境。
系统博弈的困局
《长安的荔枝》开篇直奔主题,刻画了上林署低级官吏李善德被同僚陷害,接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六月初一将岭南新鲜荔枝送到长安,为贵妃祝寿。虽然当时条件极其艰难,但仍非完全不可能。李善德的挑战,首先是保鲜技术的创新和运输路线的优化,这部分如同实验室阶段的研发,虽有难度但可控;而回到长安后,转运阶段面临的资源协调、权力博弈等系统性难题,则是更复杂的局面。
这过程如同许多工科项目的落地难题:实验室里的技术难关解决后,真正推向实际应用时,需面对众多非技术因素,且技术成果的最大收益往往难以归属于技术创新者本人。
李善德通过技术和工具的联合创新,将荔枝保鲜期从原本的三天延长至十一天,中间经历了一次劳民伤财的失败试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简单叠加已有技术,还带入了原始创新,这种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方式,正是许多实验学科博士常用的创新路径。
运输路线的优化,则象征着科研过程中“寻找隐秘捷径”的努力。剧中通过层层解密的旧事展现这一过程,类似博士生通过细致文献调研抽丝剥茧,寻找目标之道。
李善德的成功离不开内外部多方协作:胡商苏谅提供双层瓮与资金支持,林邑奴舍身相助,技术专家阿僮率族人鼎力配合,小舅子郑平安多次保护……这与博士生项目中导师指导、团队协作、实验室成员关系的作用如出一辙。
然而,当技术难题解决,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时,李善德却陷入了资源协调的迷局。面对庙堂与江湖的复杂规则,曾经精通算学的他,变得如同无助的小儿,荔枝转运法成了人人觊觎的筹码。此时,幕后的大佬纷纷登场,带着各自利益推动局势发展。
心理:自我救赎与成长
学术界的现实与各行业一样残酷,甚至自古如此。正如《投名状》中庞青云所言:“有希望打赢的仗,绝对轮不到我们上,让我们上的,肯定是没有希望打赢的。把没有希望打赢的仗打赢,我们才有机会,但仅仅是个机会。”若换成学术版便是:“有希望出大论文的好课题,绝对轮不到我们,给我们的课题,注定是难以完成的。把不可能完成的课题完成,我们才有机会,但仅仅是个机会。”
刚被陷害接手任务时,李善德心怀抗拒,但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面对岭南的重重阻碍,他多次陷入绝望,身心俱疲,自我怀疑不断,但为了目标和女儿,他咬牙坚持,尝试新方法,终于实验成功,过程中也愈发体察百姓疾苦。
实验学科博士生在做课题时亦如此,遇见预料之内外的艰难困苦,目光坚定,咬牙拼搏,最终完成使命。
然而,回到长安时,政治暗流涌动,将李善德卷入纷争。最终他放弃了完成任务的执念,废弃了新鲜荔枝,拒绝官场纷争,带着女儿重回岭南,寻求内心的宁静。
多数博士项目虽努力完成,却难有落地价值。即便项目具备意义,转化落地同样困难。曾被吹嘘的“研究意义”往往成过眼云烟,博士毕业后,很少有人能将研究成果真正转化。面对现实,唯有看淡成败,回归本心。
意料之外的收获
虽未达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李善德依然赢得了不少成就。社会层面,他主动计谋,扳倒权臣右相;个人层面,他开发了转运荔枝之法,曾执右相腰牌,迎来人生巅峰;虽因失败被发配岭南,却躲过安史乱祸,最后与阿僮共同生活于荔枝园。
许多研究生回望求学历程,也能从自身收获中找到慰藉:
“我虽未为知识大厦添砖加瓦,但至少加了一粒沙;
我虽没加沙,也验证了一粒残次的沙;
工资虽低,操控的仪器价值千万;
虽无大论文,数量不少;
虽论文少,但从未造假;
虽耽误恋爱,却拿到了学位……”
剧集虽已落幕,围绕李善德命运与科研困境的讨论依然热烈持续。
---
注: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长安的荔枝》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