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占楚国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针对百越地区的征战。王翦大将率领着60万秦军在摧毁楚国的力量之后,继续向南推进,攻占了百越,并在当地设立了会稽郡,这一行动发生在公元前224年。此次战役不仅彻底摧毁了楚国,也标志着秦朝首次对百越地区的军事打击。
然而,史书对于王翦如何进行攻打百越的具体细节并未详细记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成功吞并了燕国和齐国,实现了统一的壮举。两年后,秦始皇又发动了针对百越的专项战争,这次战斗的规模与复杂性远超以往,前后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第一次由屠睢将军带领50万秦军,兵分五路进行进攻,然而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以失败告终,伤亡人数众多。
第二次的战役由任嚣与赵佗联手指挥30万大军进行,这次攻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功征服了百越地区,并在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开始实施郡县制的管理。第三次战役则发生在公元前210年,当时赵佗再次出征攻打瓯骆地区。遗憾的是,秦始皇在这时已经去世。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向百越地区大量移民,尤其是多次参与战争的秦军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他们一共至少迁徙了50万人。这样一来,百越地区逐渐融入了华夏的版图。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和楚汉战争的爆发,百越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直到刘邦建立汉朝,才通过陆贾使者劝说赵佗归顺。
当时,秦朝已遭到灭亡,百越地区的秦军并未立刻采取行动与项羽、刘邦作对。秦朝灭亡后,百越地区的秦军未能被召回。那么,为什么秦朝不调动岭南的秦军来对抗刘邦与项羽的势力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曾经下令,岭南的秦军不得回防中原。这一说法来源于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有类似的描述。在小说中,秦始皇告诫赵佗:“若中原发生风云,南海军不得北上,务必封闭通道,不让乱局波及南天。”小说中的内容充满了戏剧性,但并不代表历史的真实。这种情节虽然引人入胜,但它并非历史事实。
实际上,秦始皇早逝时,帝位由其儿子秦二世胡亥继承。而胡亥的治理无能加剧了朝政动荡。即便秦始皇生前有此类命令,胡亥也有权利调整政策,并且在乱局中不会轻易让岭南的军队回防。因此,秦朝的岭南军未能参与平定中原的叛乱。
秦朝灭亡后的动荡,是由一系列内部权力斗争引发的。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操控下逐渐掌权,导致了整个朝廷的腐败和不稳定。赵高借机篡权,残忍杀害了许多重要官员,局势逐渐陷入混乱。这时,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爆发,迅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民变,形势变得更加急迫。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与资源调动岭南军队,秦朝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变乱。
更重要的是,赵高在篡权之后,决策时充满了猜忌与权力斗争,甚至连章邯这样的功勋将领也未能幸免。此时的秦朝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调动远在南方的岭南军队,且在兵员和粮草的准备上都面临巨大困难。古代的军队调动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持,这使得岭南军队根本无法赶到中原应对突发的局势。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赵佗的独立意图。任嚣和赵佗作为当时的秦朝将领,他们对中原的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任嚣,他深知自己所在的南海郡在秦朝崩溃时的潜在优势。任嚣不仅没有返回中原平乱,反而打算通过封闭道路,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势力。赵佗接手后,迅速采取措施,清除了秦朝安置的官员,进一步加大了自立的步伐。最终,他甚至自称为南越武王,完全脱离了秦朝的控制。
最后,秦朝廷内的权力斗争让岭南的秦军士气低落,即便有命令让他们回防,他们也很难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作出回应。赵高的统治,使得秦朝越来越接近灭亡,而南方的秦军则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选择,那就是继续独立,以保全自身。
总之,虽然秦始皇生前可能有过相关的战略部署,但实际情况远比任何预设的计划要复杂得多。秦朝末期的乱象,最终导致了岭南秦军未能及时介入中原的动荡,也使得赵佗等人选择了割据自立,而非为秦朝效忠。这一历史发展,既是秦朝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政治与军事决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