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在上奏《削藩策》时坚定地指出:“现在削藩也必反,不削同样也会反。削藩虽会激起更迅速的反抗,但祸害较小;不削则反抗会迟些发生,却将带来更大的灾难。”晁错坚决认为诸侯王们迟早都会叛乱,早动手总比晚动手好。削藩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景帝一时难以做出决定,便召集公卿大臣、列侯和宗室成员开会商讨。由于景帝极为信任晁错,朝中无人敢公开反对,唯独窦婴表达了不同意见,但未能改变局势。最终,景帝裁定实行削藩政策,随即颁布诏书,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及会稽郡等领地。
景帝发布削藩令十余天后,吴楚等七国便以“诛杀晁错,清除奸臣”为旗号,联合起兵反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消息传到京城,那些平时对晁错骄横专权颇有微词的朝臣纷纷借机进言,建议景帝杀晁错以安抚局势,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七国叛军并未因此停止进攻,造反者往往不留退路,只有彻底消灭才能平息叛乱。
这次叛乱的七国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和胶东王刘雄渠。起兵后,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合兵一处,率军渡过淮水向西推进,与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及周亚夫统帅的朝廷军队在睢阳展开激战,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但其他五国并未对吴楚联军提供任何有效支援,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这场七国之乱本应是十一国之乱。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城阳王刘喜、淮南王刘安本也打算造反,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十一国大致可分为四个阵营:吴楚两国为一部,齐、济北、城阳、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为一部,赵王刘遂和淮南王刘安各自为一部。
吴楚两国地理相邻,原是楚王韩信的封国。韩信本为齐王,因齐地富饶,刘邦担忧其谋反,遂将其迁封至经济较为落后且人口稀少的楚地,将齐国封给庶长子刘肥。但刘邦仍不放心,设计陷害韩信,最终将其贬为淮阴侯。之后,刘邦将楚地一分为二,分别封给胞弟刘交为楚王,堂兄刘贾为荆王。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攻打荆王刘贾,刘贾败走后不幸身死。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曾在平定英布之乱中立下战功。刘邦因此将荆国改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封刘濞时,刘邦似有预感或想敲打他,轻拍其背说道:“汉朝建立五十年后,东南方向必将爆发叛乱,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皆为一家,希望你谨慎行事,不要造反。”刘濞恭敬叩头答道:“不敢。”
吴国地处东南沿海,有利于盐的生产与海洋资源的开发,且有铜矿,刘濞暗中私铸铜钱。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四月,朝廷废除了禁止盗铸钱币的法令,允许私铸铜钱。刘濞遂开始大规模铸币,借助煮海盐和铸铜钱的利益,吴国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帝时,刘濞之子刘贤曾入京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下棋。刘贤性格骄横,耍赖无度,激怒了同样脾气火爆的刘启,最终被刘启挥棋板打死。刘濞对此深感怨恨,借病不愿前往长安朝见。文帝对此事件处理冷淡,赐给刘濞倚几和手杖,免除了他的朝见之礼。景帝下令削藩,吴国三郡中被削去两郡,甚至传闻要彻底除掉吴国。刘濞积怨已深,遂举兵造反,并派人联络其他诸侯王。楚王刘戊是刘交孙子,楚国被削一郡,也极为不满,遂与吴王联手反叛。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昂、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皆为齐王刘肥之子;城阳王刘喜是刘肥的孙子,朱虚侯刘章的儿子。吕后去世后,诸吕家族意图作乱,齐王刘襄(刘肥长子)率先起兵讨伐诸吕。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则驻守长安策应,为平定诸吕作出重大贡献。但权臣周勃、陈平担心刘襄功高震主,权势过大,可能不易控制,遂排挤老臣,选择了较为低调、势力较弱的代王刘恒登基。刘襄虽对刘恒尊称四叔,但对自己成了皇帝的“嫁衣”颇感不满。文帝即位不久,刘襄便去世。
因刘章、刘兴居有灭诸吕功绩,朝臣答应封他们为赵王、梁王,但文帝得知他们曾意图立刘襄为帝,便压制了他们的功劳。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刘兴居因兄长未能称帝而心怀不满。翌年,匈奴进犯,文帝屯兵太原,济北王刘兴居趁机起兵叛乱,开创了同姓诸侯武装反抗汉朝的先例。文帝迅速派兵镇压,叛乱军队迅速瓦解,刘兴居被捕后自杀。一年后,城阳王刘章去世。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齐王刘则(刘襄之子)去世,无子嗣,文帝趁机将齐国一分为六,封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
齐地七王同宗同根,历来对汉文帝称帝颇有不满,都曾酝酿造反。但六位叔叔因刘章曾为灭诸吕立下大功,怕造反失败会遭灭族之祸,不愿让大侄子刘喜涉险。若失败,刘章后人还能继承祭祀;若成功,则会分得土地。齐王刘将闾虽同意造反,但又反悔,结果被其他四王围攻。济北王刘志在修筑城墙时被部下郎中令劫持,也未能参与反叛。因而齐地七王中仅有四王起兵反叛。
赵王刘遂是赵王刘友之子。刘友被吕后关押致死后,赵国被封给吕禄,文帝即位后又复封刘遂为赵王。赵国原有四郡,削去一郡,受损较轻,但刘遂仍参与造反。
淮南王刘安是淮南王刘长之子,刘长自视为文帝唯一在世的弟弟,性格跋扈,且认为自己也有皇帝资格,图谋叛乱。计划败露后被文帝押送流放蜀地。途中文帝命令沿路官员提供食物,但官员们不敢擅自开启囚车,导致刘长活活饿死。
刘长死后,淮南民间传唱:“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文帝听闻叹息道:“尧舜流放亲人,周公杀管蔡叔,皆因他们能不因私损公。难道世人认为我贪图淮南封地吗?”于是将城阳王刘喜调往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他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淮南三王与文帝有杀父之仇,刘濞也曾派使者邀约共谋反叛。衡山王和庐江王未响应,唯独淮南王意欲造反,却被手下相国夺取兵权,反而被架空。相国坚定支持朝廷,淮南国未能起兵。
七国造反原因各异,且无统一指挥。吴王刘濞辈分最高,最先起兵,却无法统率全部叛军,只能与楚王联合鏖战睢阳,指望不上其他五国支援。五国中,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四国叛军先发制人,攻打反悔的齐王刘将闾,内部先自相残杀。赵国孤立于北方,无援可依,只能求助匈奴,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刘遂刚起兵即被曲周侯郦寄率朝廷军队重围,成为退缩不前的“缩头乌龟”。
睢阳战斗持续三个月后,周亚夫察觉吴楚军锐气尽失,派兵南下截断其粮道。吴楚叛军断粮后,在周亚夫猛攻下大败溃散。吴王刘濞逃至东越,被东越王所杀,首级献于汉廷;楚王刘戊自杀身亡。齐地叛乱迅速被俞侯栾布与刘将闾夹击平定,四王悉数伏诛。随后栾布与郦寄合力攻打赵地,赵王刘遂自杀。匈奴得知吴楚败北,也未敢侵犯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