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河南省滑县四间房镇的大芬村迎来了来自内黄县东庄镇东台头村的李平文、李久文、李金堂、李洪太、李争齐、李建斌、李建军、李向宾和李文彬等九位成员,共同组建了“滑县大芬村李氏寻亲团”。在这一充满亲情的时刻,大家汇聚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土地上,无疑是一次感人的聚会。
大芬村坐落在古老的金堤之上,原本名为“大坟”,是一个典型的迁徙型村落。相传在明朝洪武六年,李姓的祖先李大本迁徙至此,开创了李氏在此地的家族故事。如今,村里大约有1600多名居民,其中95%的人都姓李,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社会氛围。
在这群寻亲团成员中,内黄县东庄镇的李洪太(左)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第二十代后裔,还是一名高级记者,曾任大河报的副总编辑,同时也曾担任郑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他在聚会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李姓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许多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李姓名人,带领大家深入探讨根亲文化、姓氏文化以及重视孝善的家风文化。
大芬村珍藏的“李氏家谱”已经达到了文物级别,流传着数百年的故事,成为村庄历史的重要见证。聚会期间,大家共同观看了大芬村李氏第十四届祭祖的仪式录像,这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也彰显了家族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来自内黄县的“李氏寻亲团”向大芬村李氏赠送了“李氏家风家训”,旨在传递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李洪太在发言时提到,李姓的始祖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老子李耳,而是生活在殷商时期负责司法的长官理徵。由于理徵常向商纣王直言不讳地提出谏言,这使他遭遇了不幸的命运,最终被王朝所陷害,甚至连同其九族都遭受了连坐之灾。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带着他们的儿子理利贞逃离了灾难。在逃亡途中,饥饿和口渴令他们痛苦不堪,然而幸运的是,他们在路旁发现了一棵结满果实的李子树。经过一番努力,母子俩摘下李子,俯身畅快地享用,使得他们暂时解了饥渴,并携带了一些李子继续前行,一直逃到苦县(现今河南鹿邑,老子李耳的家乡)后才得以安定下来。
为了避开商纣王派来的军队的追杀,理利贞决定隐藏自己的身份,更改姓氏。他想到了那棵拯救他们的李子树,因此,他将原姓理改为了李。就这样,李姓得以诞生,这也成为了李姓“指树为姓”的起源传说以及李树图腾的寓意。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在2019年初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李姓的人口已达1.009亿,成为全国仅次于王姓(1.015亿)的第二大姓氏,充分显示了李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山西介休文化探寻之旅——琉璃华彩
下一篇:手机里的腾冲文保 | 李根源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