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在全国区县级城市中独树一帜,难以找到与其相媲美的存在。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奉节古为夔州,历代多次成为路、府、州、郡的治所,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踪迹。西周时期,奉节是鱼复国的都城;春秋时期,归属巴国;战国时期,则先后被楚国和秦国占据。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设立了“鱼复县”。此后,西魏废帝三年将“鱼复县”改为“人复县”,隋代废郡改州,巴东郡变为信州。唐朝时,为避唐高祖李渊外祖父独孤信的名讳,将信州改为夔州,而唐贞观二十三年,为了尊崇诸葛亮忠诚于刘备的品质,便将“人复县”改为“奉节县”,一直延用至今。
奉节的辉煌历史最为显著的是宋朝时期。当时,奉节作为夔州路的政府驻地,其辖区面积几乎相当于现代重庆市的两倍,涵盖了如今重庆的大部分地区(渝西地区除外),以及四川东部的部分区域(如达州、巴中等)、湖北西部的恩施以及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如贵阳、遵义、铜仁等地)。夔州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奉节依然保留着不少夔州古城的遗迹。位于白帝城斜对面的依斗门便是其中一处,虽然它是后期重建的,但每一块1.1万立方米的城砖和门石,都是根据原有的规模、形制与工艺精心搬迁的,因为原来的依斗门位置已经被三峡工程的蓄水所淹没。
历史记载中提到,依斗门始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当时的夔州郡守李晟主持建设。那时的夔州一共有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有“瞿塘天险”之题),西门(题为“全蜀咽喉”),大南门(有“纵目,左前有武侯阵图”),小南门(有“观澜,左前有滟澦回澜”),以及北门(题为“肃威”)。如今我们所称的依斗门,便是当时的“大南门”,它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圣杜甫在《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此句表达了杜甫在夔州感秋之情,并寄托了他对长安的深深怀念与理想的执着追求。而“每依北斗望京华”成为了这首诗的精髓,被誉为“八章之骨”,点出了整个诗集的主题。
关于为何要改名为“依斗门”,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奉节人对杜甫深厚感情的体现。杜甫在晚年曾驻足奉节,并创作了430多首诗,其中不乏《登高》《秋兴八首》《八阵图》等千古传世之作,尤以《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律诗。因此,奉节人对杜甫的敬仰已深深融入城市的文化脉络,自北宋以来,奉节便陆续兴建了岁寒堂、诗史堂、大雅堂、杜公祠等纪念建筑,并把杜甫曾居住过的地方,如西阁、东屯高斋、瀼西草堂、瀼西果园等地,设为纪念场所,恢复了少陵故居,还依据杜甫的诗意修建了万丈楼、最高楼、白帝楼等建筑,依斗门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标志性建筑。
除了与杜甫有关,依斗门的左前还刻有“武侯阵图”,即传说中的夔州八阵图。根据明代《正德夔州府志》记载,这八阵图由细石堆成,阵地排列为八八六十四堆,外围还有二十四堆,堆高五六尺,堆与堆之间相距约八尺,形如其高。此次参观时,我们小伙伴们在航拍时,突然无人机失控坠毁,他笑称这可能是受到了诸葛亮八阵图的影响。
奉节这座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许多古老的建筑不得不淹没在水下,甚至连白帝城也成为了江中孤岛,许多历史遗迹悄然消失。如今,像依斗门这样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奉节旅游,我强烈推荐你亲自来这里,感受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气息与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