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看到“世袭罔替的郡王”与“降等承袭的亲王”的对比,或许会认为亲王的地位肯定要高于郡王。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深究一下,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事情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
所谓“世袭罔替”,意思就是爵位传承时不发生降等,代代相传。即便承袭了许多代,亲王仍然是亲王,郡王仍然是郡王。通俗来说,这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这个制度在清朝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并且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
“世袭罔替”这个制度首次出现在乾隆四十三年。当时,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并将其配享太庙。同时,乾隆皇帝还决定将八个开国诸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这其中包括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人。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宗室的爵位则是降等承袭,无法保持原有地位。
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虽然宗室亲王、郡王的爵位大多也都能够继承,但并没有形成“世袭罔替”这一制度。以礼亲王代善为例,他死后,亲王的爵位由他的儿子满达海继承,爵位虽然没变,但封号从“礼亲王”变成了“简亲王”。而顺治帝的儿子福全则被封为裕亲王,死后其爵位由三子保泰继承。不过,随着乾隆四十三年这一制度的设立,世袭罔替成为宗室王公最高的荣誉。
有趣的是,《雍正王朝》中有段戏描述了关外的铁帽子王借整顿旗务为由逼宫的情节,然而这其实与历史并不相符。因为在清朝入关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关外铁帽子王”,而且在雍正时期,根本就没有“铁帽子王”这一称谓。
事实上,在清代的“铁帽子王”中,只有两个郡王—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都是由礼亲王代善一脉继承的。顺承郡王的首任继承人是勒克德浑,他的父亲萨哈廉是皇太极的亲信,可惜萨哈廉死得较早,所以勒克德浑直到顺治五年才被正式封为顺承郡王。尽管勒克德浑战功赫赫,但由于与多尔衮的关系较为亲近,错过了晋封亲王的机会,直到康熙朝,顺承郡王这一脉再也没有机会被封为亲王。
与顺承郡王类似,克勤郡王也面临类似的局面。虽然他曾有机会晋封亲王,但因种种原因,最终也没能如愿,直到康熙朝几乎没有机会再晋升。
清朝的宗室爵位经过了多朝的完善,到乾隆朝时已经形成了相对定制化的制度。在这个体系下,亲王的地位高于郡王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这些规定,皇子一旦受封为亲王或郡王,朝廷会根据爵位分配固定的财产,比如庄园、田产以及王府等。然而,这些财产是与爵位捆绑在一起的,并且在爵位发生变化时,相关的财产也会相应调整。
以亲王为例,若亲王去世,其财产将由承袭爵位的儿子继承,但若爵位降至郡王,那么朝廷会为继承人重建一个郡王府,同时会重新分配与郡王相称的财产。因此,若郡王的爵位降级,那么其后代的财产也会逐渐减少。
然而,世袭罔替的郡王情况不同,他们的王府和庄园等财产不受爵位变化的影响,依然会代代相传。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铁帽子郡王”均为开国功臣,入关后封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相比之下,康熙之后,随着皇子数量的增多,一般亲王所分封的土地和庄园可能远不及这两个铁帽子郡王的零头。
但从政治地位来看,亲王无疑比郡王更具权力和话语权。亲王通常是当朝皇帝的儿子,地位尊贵,往往会参与朝政,掌握更大的权力。相比之下,郡王由于降等袭爵,虽然他们的爵位可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子孙后代往往无法像亲王那样继续享有显赫的地位。因此,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世袭罔替的郡王比一般亲王要更具稳定性。
提到这里,不妨顺带讲一下“皇子亲王”和“一般亲王”的区别。所谓“皇子亲王”,是指当朝皇帝的儿子,而“一般亲王”则指的是前朝的皇帝或世袭罔替的亲王。根据《大清会典事例》的记录,宗室的排名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按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的顺序排列。而在服饰的等级上,皇子的地位显然要高于一般亲王。举例来说,咸丰帝即位初期,为了鼓励自己的弟弟们辅佐自己,他特意让他们穿上与皇子相同的服饰,显示出皇子身份的尊贵和特殊。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看似类似的爵位,实际上因其历史背景、世袭制度以及实际权力等因素,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