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康熙王朝》第一集就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少年玄夜深夜偷偷溜冰,耽误了上午的课。由于玄夜是太子,不能受到惩罚,他的老师魏承默将玄夜的伴奏魏东亭打在了手掌上。魏东亭是自己的儿子,自然可以挨打。
见自己没有被打,玄夜一开始还有些得意。可老师把魏东亭打得实在是太厉害了,玄夜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拦住了他:老师,东亭是你儿子吗?
魏成墨沉声道:“学校里,只有师生,没有父子。”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洞庭正在跟着玄夜,而他之所以迟到,也是因为玄夜。这里是洞庭。他这一掌,本是惩罚,实际上却是给了萧玄夜。
读完这段话,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从小就陪伴在王子或王子身边的同伴。即使《康熙王朝》中的老师魏承谟和同伴魏东亭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历史上也有原型。魏承谟的原型是范承谟,魏东亭的原型是著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然而,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却发现,对于曹寅是否曾担任过康熙玄烨的同伴,历史学家们的看法不一。这一点还是值得怀疑的。目前,支持曹寅没有担任康熙陪侍的观点要多得多。
“读书伴侣”,顾名思义,就是为陪伴皇子或皇子读书而设立的伴侣。这个同伴可以起到陪伴和督促太子读书的作用。如果王子犯了错,同伴也可以代替他接受惩罚。就像《康熙王朝》中魏东亭替玄夜受罚的场景一样。
清朝的伴读制度,正史记载甚少。唯一的参考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的“伴读”。他是这么说的——
当我九岁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提高我的学业,为我提供了一个同伴学生。每位随行读者每月可获得相当于八十两银子的奖励,同时还将获得“故宫骑马”的奖励。
由于溥仪6岁开始读书,成绩不好,所以为了督促他读书,就给了他一个“读书伴”。在溥仪的记忆中,能够成为一名“陪读者”被视为一种莫大的荣幸。因为担任他“同伴”的只有溥杰、于崇(溥伦之子)、溥嘉(七叔载沣之子)三个人。这三个人的身份本就非凡,却因为成为溥仪的同伴而变得更加“光鲜亮丽”。
可见,皇帝“陪读者”这个角色,绝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般来说,他们都是从皇室中选拔出来的皇室子弟,绝不会是随意选出来的宫人或者大臣的子弟。
此外,溥仪还回忆起《我的前半生》中上课的“场景”,就是他们学习——时的座位顺序
桌子北侧朝南的座位是我的。上师坐在我的左边,面向西。他旁边是随行读者的座位。
这也说明“读书伴”的角色是皇帝或王子的同学,而不是服务学生的仆人。因为“同伴读者”的地位同样高贵。
那么,我们再看看曹寅。难道他是康熙皇帝的同伴?
曹寅虽然地位不凡,但他是宝义弟子,并不是皇室成员。他基本上没有资格担任“同伴”。其次,清朝皇帝传统上六岁开始读书。康熙帝以幼年皇帝的身份即位,年仅八岁。那时他读书的时候,按理说他就已经有一个“读书伙伴”了。康熙八岁时,曹寅其实只有三四岁,不太可能成为“读书伴”。
据相关史料记载,推测曹寅的父亲曹熙于康熙二年出任江宁织造。曹寅曾在《贱亭笔记重修二郎庙碑》中写道:“我自六岁起,就游历此地(建宁)”。也就是说,曹寅六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宁。编织。随后的几年,曹寅都跟随父亲在江南长大。既然如此,成为康熙的“学伴”就已经很矛盾了。
既然曹寅担任康熙“陪读”的说法经不起推敲,那么这种说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周汝昌老师写的《红楼梦新证》。书中显示,周汝昌老师引用了他从邓志诚老师那里听到的内容。可是这位邓志成老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所听到的并不可靠。万一是误传呢,传给十个人,就会传给上百个人,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就会莫名其妙的变得“确定”。
可见,很多事情,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取某一家人的意见,也不能只听一刀切的说法。只有始终保持怀疑态度,认真推敲论证,才能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我们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李光博《曹寅“陪读”说不可信》、刘尚胜《持笔侍者:曹寅“康熙陪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