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十月,康熙帝西巡,途经潼关、临潼,抵达长安。稍事休息后,他下旨召见一位七十多岁的“童书生”。李勇[yng],李勇是谁?为什么清朝皇帝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关中来召见这个“前朝遗民”呢?
要知道,这已经是康熙帝第二次召见李邕了。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幼帝玄烨攻陷鳌拜后正式执掌朝政。这一年,正值讨伐三诸侯战争的紧要关头。他想利用“博学宏才”运动,吸引人才,李勇曾被招揽过一次。
当年,李勇躺在门板上,被从周至县抬到西安接受官员核实身份。他确实病重,无法接受皇帝的恩宠,所以没有去京城觐见康熙帝。
这一年,康熙皇帝亲自来到西安。他是如此接近。李邕能否故技重施,趴在门上再次迎接皇上呢?
先介绍一下这位康熙皇帝永远不会忘记的专家:
李邕(1627—1705),明末清初陕西周至人,与黄宗羲、孙奇峰并称为“中国三大儒”之一。与和美李白、富平李寅都并称为“中国三大儒”。 《关中三里》。
李邕出生于明朝末年。他长大后,正值朝代更迭。 “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帝自杀。清军入关后一路南下,创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日”。 “屠杀”等许多悲剧导致了南明王朝的失败。最终,明朝灭亡,爱新觉罗家族成为了世界新的主人。
李勇自幼丧父,家庭贫困,难以养活自己,也无力承担私塾的学费。他只在私立学校上学了大约20天,就辍学自学了。
即使在打柴做饭、挖野菜的时候,李勇也放不下那卷轴。县里一位藏书人渐渐得知李邕家境贫寒,便允许他去查寻。李勇一边看一边还了回去。几年之内,他读了很多书。后来他潜心宋明理学,逐渐成为一位大儒。据记载,康熙年间,顾炎武两次拜访李邕,共商学术事宜。
李勇曾在常州、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士绅名士争相聆听。其讲课内容被记录编成《良乡会语》、《西山语要》、《靖江语要》。 》等书,李邕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者。
李邕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与已经根深蒂固的清政府保持着距离。他既没有报考清朝的科举考试,也没有为清朝做官,更没有与清朝合作。简单来说,李邕是那种既不反抗也不反抗,也不合作也不服从的文人,他始终把自己视为“前朝遗民”。
鉴于李邕不仅在关中影响力巨大,而且在全国也有强大的号召力,所以他一直是康熙帝的心腹之患。
难怪康熙帝到达西安时,下诏曰:“学者李邕,好读书,深明理学,屡遭征服,我甚善。” ”
由于康熙皇帝说“我很擅长”,陕西官员们都困惑了,不敢强迫李邕到门板上来见圣人。
事实上,康熙皇帝亲自到西安视察,并第二次召见李邕,这不仅给李邕带来了问题,也给他自己带来了问题。
皇帝亲自到西安召见李邕。摆在李邕面前的选择题只有两道:一是公然抗旨,拒绝参拜;二是公然抗旨,不肯参拜;二是公然抗旨,拒绝参拜。另一个则再次被抬到省城,在那里磕头,高呼万岁。
但如果李邕选择了第一个问题,肯定会激怒皇上,轻则丢掉脑袋,重则受到族人的惩罚。但如果李勇选择了第二个问题,他这个已经与众不同六十年的人,就会突然逃跑。如果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给庆帝磕头,那不是违背了他做“前朝遗民”的初衷吗?他还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师吗?
不仅李邕难以选择,康熙皇帝自己恐怕也陷入了迷茫的状态,因为此时的康熙皇帝和清朝已经坐稳了自己的位置。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击败噶尔丹,漠北喀尔喀地区终于稳定下来。从此,清朝真正统一了,天下太平了。
作为皇帝,康熙帝第二次征召李邕,实际上给他留下了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李勇继续不来怎么办?杀了他?杀死76岁的学者?只怕不杀了他,我就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不是要丢我的脸吗?
第二,如果李勇这次乖乖来,被人给了面子,你拿什么奖励他?六十年我甘当前朝遗民。我还会在乎你的报酬吗?还有,如果有人来了,一个快八十岁的老人,说了一些冒犯你的话怎么办?你该怎么办?杀还是不杀?很难选择!
皇帝有时候真的很难和文人相处。执着的文人不怕丢了脑袋,也不怕残害族人。与其过着不光彩的生活,还不如侮辱暴君,还保留一点正义感,受到后人的尊重。
比如,明朝建文帝的老臣铁玄,面对刚刚打赢“靖难之战”的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宁可被扔进油锅里,也不愿自投罗网。朱棣;建文帝的另一位老臣方孝孺,面对朱棣要杀九个部落的威胁,方孝孺大声喊出强硬的话语:“杀我十个部落有什么不好?”
李邕逃过了康熙十七年的征兵。他怎么能想到,25年后,康熙皇帝竟然亲自来到西安,点名求见?难道还能再逃走吗?
接到康熙皇帝的圣旨后,陕西政府官员赶到李邕家,李邕已经举家迁往富平。那时正值冬天。群臣将皇上的邀请告诉李邕府后,也是忐忑不安。他们心情愉快地在门外等候,因为摸不透康熙帝的心思,不敢对李邕粗暴。
终于,李家那边传来了回复。老师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去省城拜见圣人。却“遣子谨于陈卿言行,以其《思思四书》、《二曲集》而行之。”
李勇的方法很好。他绝对不能去见庆帝。如果他去磕头说万岁,那还是他吗?不过,如果你不去,难免会发生灾难,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妥协的办法:我年纪大了,不能走路了,就让儿子代我去见圣人吧。
李邕的回答也让左右官员面面相觑,不敢做出决定。好在富平离西安不远,他们赶紧前去请单。最后,圣旨终于送来:“得知老师有病,所以一直‘有病,不必勉强自己’。”文质送来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曹植告”。桀”及御诗一首,并求老师著作。
康熙皇帝也很聪明。当他看到李勇给他的答案时,他趁机沿着斜坡下了驴。我和你儿子也失踪了。我想见的就是你。我为什么要见你儿子?既然你不来,我就给你一张“品行高尚”的证书,让你继续做你的太师,也说明我是天下英明的国王。
康熙帝第二次召见李邕未能成功,但结局是双方皆大欢喜。这也是载入史册的康熙皇帝西巡期间的一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