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们的出发点不同,心态和追求自然也不同。
有一句话很让人心碎:“你奋斗的终点不如别人的起点”。一般人认为当太子就应该足够了,但太子却不这么认为。被封为王的称号,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事业天花板。整个清朝,生前被封为异姓王的汉人只有五人。他们是定南金刚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商可喜、平西吴三桂、夷王孙可王。他们为清朝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时期还有黄方度。战死后,被封为郡王。此后,再没有汉人被封为国王。就连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为侯爵。
但对于王子来说,加冕为王只是一个起点,就像赚一亿对于一些大佬来说只是一个小目标一样。清代亲王爵位从高到低主要有和硕亲王、朵洛亲王、朵洛贝勒、孤山贝子。康熙的许多皇子充其量也不过是小孩子而已。只要他们不是太“浪费”,表现好一点,迟早会成为王者。清朝并没有像明朝那样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一个对生活有追求的王子,自然不满足于成为国王这个“小目标”。
其次,清朝诸侯的“性价比”大不如前。
西汉初年,太子相当于缩小版的皇帝,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相当于国中之国。随着朝代的更替,诸侯的整体权力不断削弱。到了明朝,诸侯王“分封地而不纳贡田,封爵而不访民,取俸禄而不管事”。也就是说,他们被剥夺了政治参与权,被“贬低”。对于大地主来说。清朝的皇子们就更“惨”了。明朝的皇子可以世袭,也可以更替。清代,除12位“铁帽子王”外,其他国王的后裔都要降爵(皇子被贬为镇国公,皇子被贬为国公)。辅助公爵,贝勒降为八分以下和镇公爵)。如果你不努力提高你的头衔,你就会不如上一代。
另外,清朝的制度也不允许太子“无忧无虑”。
与明朝不同,清朝的皇子必然要被封为国王。他们必须有一些优点。比如康熙的长子胤禛因为在噶尔丹之役中立下战功,17岁时就被晋升为智亲王,四皇子胤禛则因为办事能力强而被晋升为雍亲王。不讨人喜欢的皇九子胤禛一生都只是个孩子。皇子们基本上都要参与政务,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帝十四子胤禛出使西藏平叛;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禵出使西藏平叛;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禩出使西藏平叛;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禩出使西藏平叛;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禩出使西藏平叛;要么带兵打仗,比如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禩出使西藏平叛。或参与政治事务,如皇八子廉亲王胤礽、皇十三子懿亲王胤祥,均被雍正任命为宰相。即使太子不掌握实权,每天也得按时打卡、出席朝会。
最后,即使太子“无忧无虑”,他仍然可能会受到皇帝的怀疑。
雍正皇帝的三弟成亲王胤之,似乎对皇位并没有多大兴趣。以学术为主,编有《古今图书集》。但雍正仍然不信任他。先是派他到遵化看守康熙陵,然后又找理由剥夺了他的爵位,将他囚禁起来,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