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曾国藩故居
迪丽瓦拉
2024-11-15 08:06:26
0

原标题:过曾国藩故居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上面这段话,出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伟人毛泽东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毛泽东写这段话的时候,尚在青年时代。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尚在少年时代。

读到这段话之前,对曾国藩并没有太深的了解,这段话深刻影响了我,此后才通过各种渠道,读到写曾国藩以及曾国藩写的大量书籍文章,直到读过(浏览过)《曾文正公全集》。

自驾车南行中越边境一线,过湖南时,路经曾国藩故居不远处,特意拐弯,多走了十八公里山路,到这青山环围中的地方,来实地怀想这位“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因为他于公元1872年62岁时去世,大清政府给了他个“文正”的谥号,所以后世往往尊称他为曾文正。他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在的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为业,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到他祖父曾玉屏时,略微积蓄了点家底,这才有条件在握锄犁田之外,想想读书考科举的事。为了这个梦想,曾玉屏不让儿子曾麟书参加农业劳动,全身心扑在读书做八股文上。曾麟书倒是够努力也够听话,光是秀才,就连续考了十七次,遗憾的是他没有相匹配的天赋,十七次都落第,只好认命地当起了乡村教师。但他对自己不中科举的命虽然认了,却把这一梦想转嫁到了儿子曾国藩身上,好在曾国藩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基因突变吗?),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三岁考中秀才,第二年入读湖南最高等学府岳麓书院,同年考中举人,此后赴北京参加会试,两考两败,到公元1838年,终于得中贡士,并在殿试中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拔为第二名,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在岳麓书院读书之时,倒霉的曾国藩与一位性格“褊躁”的学生分在同一处居室,那位学生的书案离窗口略远一点,曾国藩的书案略近一些,那位学生大怒:我的案头之光全从窗户中射入,你靠那么近,是要遮灭我的读书之光吗?曾国藩问:那么你想让我把书案放到哪里?那位学生指着放在最角落的卧铺说:你就放在床边吧。曾国藩果然搬了过去。某次,曾国藩在夜间读书,那位学生又发怒:你平时不好好学,晚上聒噪个什么劲?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这是曾国藩的器量。

曾国藩说:“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入翰林院之后,曾国藩正式踏入仕途,此后十年,七获升迁,为官大有清正之声。

但若没有洪秀全的金田起义,也许曾国藩一生,也就只是一位良臣循吏,也会受人称颂,却绝不会有至今不灭的影响。

要评价曾国藩的一生功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要先为太平军造反运动定位,只有搞明白太平军造反的性质,曾国藩的千秋功业才得以彰显。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独服”,也是起于“其收拾洪(秀全)杨(秀清)之役”。

太平军起义,始于1850年腊月初十日,洪秀全三十八岁生日那一天。此前,考了四次秀才都名落孙山的洪秀全和冯云山一起,做了大量基础煽动工作,他们所鼓吹的那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弄明白的“上帝、耶稣、天堂、地狱”云云,英国人富礼赐在他的《天京游记》里有一句一言以蔽之的评价:“教皇如果有权治他洪秀全,早就把他烧死了。”其本质,早就显露无遗,也早就引起了大清中央政府的高度警惕,金田村正式起义之前的1850年九月二十九日,清政府就任命著名的大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来平灭这场尚未完全燃起的起义烈火。林则徐闻警而动,此时他已疾病缠身,但这位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一代英雄人物,毫不犹豫,倍程赶路,路上病发,终于在十月十九日,死于途中潮州普宁行馆。当地百姓听说他的死讯后,买卖也不做了,就地大哭,家家戴孝。

如果,林则徐不死,这场荼毒南中国的大乱,是不是就会被他消弥无形?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是中国百姓的福气。却不见得是曾国藩的福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没有太平军的战乱,就没有曾国藩古今完人的地位。

但就曾国藩来说,我相信,他宁可不做这个完人,也不会愿意让太平军势力横扫南中国,蹂躏万千生灵。

曾国藩在他建立湘军、讨伐太平军之时,写过一篇《讨粤匪檄》,对太平军举旗造反之后,对南中国所形成的伤害,有一个概括的记录,原文部分如下:“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壕。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

我在另一部通史著作《历史原来是这样》下卷中,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事业辉煌成就,有过简要的记录,节录如下:

太平军以宗教建军,吸收兵员,总要以宗教的名义画下大饼,让人有个奔头。洪秀全有这么一首不伦不类的宣传诗:“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卑最小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各做忠臣劳马汗。”这样的顺口溜,对那些没饭吃没前途又没文化的贫苦百姓是有很大号召力的。太平军还有个更绝的办法,让几乎所有只要进入了他们队伍的人,只能拼命向前,那就是:凡加入太平军者,所有财物都要充公,带不走的烧掉,这就让所有的参军者断了后路;与烧房子联系在一起的是:参军大都是一家人,形成了事实上的连环保,一人开小差或投清兵,另几个家人倒霉,由此逼出了太平军血战不屈的战斗力——当然,这是泯灭人性的逼迫。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攻克南京的当天,洪秀全就身披黄色龙袍,坐十六人抬的大轿,在一大群宫女的簇拥下,进入南京,宣布定都南京,并将其更名为天京。

进城的第二个月,洪秀全就开始全面扩建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建成不久,失火烧了一部分。次年初,正是清军反攻,太平军战线吃紧的时候,天寒地冻之际,洪秀全再度为他的安乐窝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天王府“周围十余里”。比周围六里的明清故宫大了一倍多,外面是太阳城,里面是金龙城,精工细雕,金碧辉煌,豪华神秘,大门前的对联是洪秀全自己写的:“予一人乃圣乃神乃文乃武;众诸侯自西自东自南自北”。他还在天朝的门外挂了幅十余丈长的黄绸,上面用五尺直径的字写了这么一首歪诗:“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隐语,“云中雪”指的是刀,雪云中指的是拿刀砍头)。

如此森严奢华的天王府中,是多达一千多位的嫔妃(同时代的皇帝咸丰,宫中有名份的嫔妃仅18个)。这些被洪秀全用来发泄性欲的女子,命运悲惨,洪秀全用他那顺口溜歪诗,为她们定了数不尽的希奇古怪规定,连仰起头来看洪秀全一眼,都成为罪过。并且什么罪过也没有时,只要洪秀全不喜欢了,就可以随时处决,处决的办法很有创意,洪秀全说:“千祈千祈莫讲偏,讲偏一句是瞒天。瞒天速认该何罪,逆命双重糯米泯。”——这首顺口溜是说只要哪个妃子说了洪秀全不爱听的话,就要像粽子一样包起来,放到大锅里活活蒸死(糯米泯)。而哪句话可能让他不满意,只有天知道。“跟主不上永不上,永远不得见太阳。面突乌骚身腥臭,喙饿臭化烧硫磺”——哪位女子让洪秀全觉得已跟不上他的需要了,就把硫磺、火药等物品撒到这位妃子身上,点火去烧,有点与点天灯类似。

看看太平军的具体行动:

除“妖”是太平军的主要工作任务。什么是妖呢?一般太平军没有洪秀全的火眼金睛,他们的普遍做法是:“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或竟捶楚以死。”

分男行女行是太平军的管理方式。就是把包括夫妻在内的男女绝对分开,除了洪秀全和几个王可以妻妾成群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过夫妻生活。几位打江山的老功臣,官也做得仅次于王,就是因为与已被分开了的妻子团圆一两天,而惨遭处决。

一切收入归圣库是洪秀全的造反目的之一。天下财物,“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个人无私财,天京无商业,所有物质财富都被剥夺到圣库,天父所有的东西,当然只有天父的二儿子洪秀全才能支配。

对文化的灭绝,是洪秀全行动的副产品。除了他那些呓语式的洪氏文字,“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这样的天国,首领的地位之高,是人间的帝王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让副首领眼红,在拿下首领后,副首领就可以享受这一切的诱惑下,太平军内讧开始。太平军的实际领导人、主要军事策略制定者、上帝的第四个儿子杨秀清,向上帝的第二个儿子洪秀全发起了权力争夺战。

洪秀全能在腥风血雨中坐稳首领位子,当然不是白给的,论军事、行政能力,他比杨秀清差远了,论整人治人,他比杨秀清强了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让杨秀清送了命,洪秀全还趁机将另一位大功臣韦昌辉剪除,并让他承担了内讧责任,一举两得。

共产主义的导师兼创始人马克思,对太平军起义下过如此定评:“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曾国藩以文人练兵带军,讨灭太平军,经历艰难百战,最危险时几次自杀不成。若要一一记录下来,需要极长的篇幅,简单编年如下:

公元1851年,于太平军起义后,向皇帝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对时政流弊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至于咸丰皇帝“怒掷其折于地。”

公元1852年,曾国藩母亲病故,曾国藩奔丧回家。

公元1853年,曾国藩在乡操办团练,以保卫桑梓。太平军攻占南京,定都为天京。曾国藩筹建水师。

公元1854年,曾国藩率军出征,进入与太平军作战的一线战场。同年,遭遇靖港(现在的长沙市湘江畔)兵败,投水自杀被救。当是时,有人劝他请求增兵,曾国藩认为兵贵精不贵多,关键在于操练和使用。他认为军纪不够严明是致败原因,而军纪不够严明的主要原因是:在此乱世之时,明哲保身之人纷纷做缩头乌龟,跟他出战的这些人都是出于忠义之心,才聚集到他麾下,而不是因利而来,他不忍以严苛的军法来规范。

这是曾国藩的器量,他没有因为靖港兵败就改变他的器量。

公元1855年,曾国藩水师遭石达开攻击,再次失利,曾国藩不顾自己身无武功,“欲策马赴敌”,战死拉倒,被部下力劝乃止。

公元1856年,天京内讧。曾国藩入援江西。

公元1857年,湘军水师连破湖口、望江、铜陵等地,名震天下。

公元1858年,曾国藩出办浙江军务,他的同胞弟弟在与太平军的三河之战中,为国捐躯。同年,曾国藩作《爱民歌》让湘军习唱。

公元1859年,曾国藩以四路进兵之策,攻略安庆。

公元1860年,曾国藩被困祁门大营,太平军围攻部队相距仅20里,“军报绝不通,将吏惵然有忧色。”曾国藩则“意气舒闲,故以静镇定将士心。炮声昼夜震动,文正(曾国藩)营中所居瓦屋三间,枪子簌簌,或缘窗棂下,文正犹日与僚友诸弟子奕棋、课时文,或出奏疏稿缮写精楷,视其笔光墨彩,验心气劲脆,以此卜他年禄位丰啬。”不过,他对别人的贪生怕死给予理解,“一日忽传令曰:‘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给三月薪水,事平仍来营,吾不介意。’”

公元1861年,曾国藩攻克安庆,在安庆创办军械所,购买并制造枪炮。

公元1862年,清军“十道并出”,完全占据了战场主动权,而十道将士“皆受成于(曾)国藩。”是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解天京之围,与湘军大战于雨花台,激战长达44天,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葆殉职于雨花台湘军大营。

公元1863年,曾国藩的湘军肃清南京城外围,完成了对南京城的铁壁合围。该年年底,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南京,再寻出路。洪秀全拒绝,洪秀全严肃地说,他的天兵天将会来杀尽清妖。

公元1864年6月1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被清军久困城中、弹尽粮绝的洪秀全,最后一次装神弄鬼,自称去天堂找上帝搬天兵,服毒自杀。

一个多月后的7月19日(农历六月十六日),由曾国藩一手培养出来的中国当时第一精锐军事力量湘军,担任主攻,向天京城(南京)发起总攻,当日拿下。洪秀全的儿子在外逃窜了一段时间后,被捕,凌迟处死。为祸南中国十余年的太平军造反,至此平定(余部与捻军合作,又坚持了几年,主要是流窜作战,影响不大)。

这是中国历史极其关键的一段日子,掌握了中国当时最大、最精锐部队的曾国藩,被他的部下劝说举反旗当皇帝,他回答了十四个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以他的眼光、胸怀,我想,他应该是不愿再陷入两虎相争、洋鬼子得利、从而国家覆亡的危局(他后来向他弟弟解释:成功机率不大)。

公元1865年,曾国藩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同年,主持剿除捻患。同年,将金陵制造局迁至上海,扩建为江南制造总局,全面引进西式企业技术和管理。

公元1866年,督师剿捻。

公元1867年,再次扩建江南制造总局,试制西式现代化船舰。

公元1868年,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第一艘现代化轮船驶抵南京,曾国藩登船试航,取名“恬吉”。同年,调任直隶总督。

公元1870年,曾国藩主持处理天津教案。那个时代的国民教育中,并没有国际法这一课,在只要不主张开战就一定是投降的传统意识引导下,曾国藩遭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抨击。丁日昌为此上奏,说:“自古局外议论,不谅局中艰苦,一唱百和,亦足以荧上听,挠大计。卒之事势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而局外不与其祸,反得力持清议之名,臣实痛之。”

细读丁日昌的文字,参考历史事实,不胜感慨!

1872年,曾国藩领衔上奏,要求中央政府加快落实他于6年前提出的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一事,提出在美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同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归葬长沙。

2011年出版的《曾国藩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在他的主持下,建造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打开了近代以西方技术为主的制造业之门;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启了中国西式高等教育的先河;第一次大量印刷翻译作品,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基础,开阔了闭关锁国已久的中国人视野;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求学,培养了大批人才,真正让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

曾国藩有一个“日课十三条”,抄在下面,与读者朋友共同学习: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家训中有如下句子,也抄在这里,与读者朋友共同学习:

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处兹乱世,钱愈多则患愈大。每年足敷一年之用,便是天下之大富,人间之大福。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不多享,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自曾国藩去世至今,一百数十年间,曾国藩后代无一人成为不肖子孙,代代有英才。

曾国藩或许仍然称不上完人,但在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却已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

在曾国藩故居门前,面对四围青山,一池翠荷,怀想曾国藩。二百年间往事,奔来心中,与漫天的雨丝一起,湿润着我的脸颊与眼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 原标题: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血战三百哥萨克,竟能重创敌军? 在第二次...
“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 原标题:“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在中华文化...
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 原标题: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氏族人过来祭拜 各位老表们大家好,近段时...
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 原标题: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杨广,我要投奔表兄李渊去了哦 窦抗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 原标题: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婚姻如何呢?子嗣情况如何? 隋文帝杨坚...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 原标题: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朝皇帝在此都有事发生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
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 原标题: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晋阳起兵,随李世民冲锋陷阵 窦师伦墓志出...
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 原标题: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门三十年,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 李多祚,爵...
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 原标题: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是怎么死的?李隆基对兄弟如何 李旦是唐朝...
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 原标题: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刘邦刘彻恐怕难辞其咎! 嗨!大家...
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 原标题: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亲,一辈子罪行累累,晚年病死美国 199...
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 原标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开启 公元前138年,汉朝派遣张骞...
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 原标题: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冤,竟然被盗贼所杀 窦庆是杨坚的外甥,杨...
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 原标题: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除了徐庶还有谁? 在三国时期,荆州多俊才...
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 原标题: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少100年,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如果没有...
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 原标题: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到97岁,成为清朝后妃长寿之冠 1685...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诩?是在责怪他吗? 《雍正王...
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 原标题: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年成太后,为何被骂作“大清罪人” 隆裕当...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 原标题: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说起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 原标题: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道台和知府哪个级别高权力大? 清朝的官制...